美国国务卿鲁比奥曾感慨万分地说,美国根本就不是中国的竞争对手,原因很简单,就是中国人可以不以赚钱为目标,而在美国,不赚钱的事是没人干的。不以赚钱为目标那以什么为目标呢?不以赚钱为目标那以什么为目标呢?说到底就是为了国家的强大,为了国家利益可以心甘情愿地牺牲经济利益。这是中国强大竞争力的根本所在。 鲁比奥的感慨不是空穴来风,他多次在公开场合直言,美国的资本主义模式在和中国比拼时,处处吃亏。简单说,美国企业干活儿,第一眼看的就是账本,利润率低了,立马撤资关厂,工人失业,供应链断裂。这套逻辑在华尔街管用,在全球市场也行得通,但碰上中国,就露怯了。中国那边,项目推进不光盯着当下赚不赚钱,更看长远布局,国家战略摆在首位。鲁比奥在2023年的一次参议院听证会上就点破了这层窗户纸,他说中国的高铁网络、港口扩建这些事儿,初期砸钱无数,短期内回本遥遥无期,可就是咬牙干下来了,因为这事儿关乎整体国力提升。美国呢?企业高管开董事会,报表一红眼,立马砍项目,怕股东不满意。结果呢?中国的基础设施像蜘蛛网一样铺开,美国的桥梁隧道还老在修修补补。 拿供应链来说,这事儿鲁比奥讲得最多。美国现在对中国的依赖,简直是自己挖的坑。早在2001年中国加入WTO后,美国企业蜂拥而入,低成本制造听着美滋滋,结果制造业外流,蓝领工人丢饭碗,锈带地区一片萧条。鲁比奥在2020年的一篇Fox News专栏里直指,这波操作让中国成了全球工厂,美国成了消费终端。看看制药行业,美国88%的活性成分靠中国供应,新冠疫情一闹,口罩呼吸机短缺,鲁比奥在推特上连发几条,骂美国政府反应迟钝,还附上他的“冠状病毒计划”,呼吁重振本土生产。稀土矿这块儿更夸张,中国控制了全球80%的加工链,美国想搞电动车电池、风力涡轮,得低头求人。鲁比奥2025年6月在YouTube视频里说,中国对稀土不光是为赚钱,还在战略上卡脖子,让发展中国家都得靠边站。 再聊聊电动车和新能源,这两年鲁比奥反复提,EV电池的核心矿产,中国一家独大。哪怕美国人推绿色转型,也得从中国进口钴、锂、镍这些玩意儿。鲁比奥在2025年1月的参议院听证会上警告,如果不改弦更张,十年内,美国人吃药看病、开车上网,全得看中国脸色。他举例说,血压药从工厂到药店,中间环节中国插一脚,就能搅黄大局。这不是危言耸听,数据摆在那儿,美国商务部报告显示,中国在关键矿产上的垄断,让西方供应链脆弱得像纸糊的。鲁比奥推动的《维吾尔强迫劳动预防法》,就是想堵这个漏洞,不让美国企业从新疆的强迫劳动中捞便宜。可落实起来,阻力不小,企业游说团天天围着国会转,喊着成本上涨会伤经济。 鲁比奥的逻辑其实挺接地气,他不光骂中国,还戳美国自己的痛处。去工业化这事儿,他归咎于两党共识的短视,自由贸易协定签得太欢实,让中国钻空子。2019年他在福布斯访谈里说,美国缺工业政策,对标中国“中国制造2025”,本土企业光顾着股东分红,不肯投长远研发。结果呢?AI、生物科技这些21世纪赛道,中国专利申请量蹭蹭上涨,美国还搁那儿辩论要不要加资本利得税,逼企业多投R&D。鲁比奥在2021年Fox News专栏里写,中国加入WTO后,美国工人生活水平下滑,企业却在华盛顿替北京说好话。这话听着刺耳,但事实是,中国用国家资金补贴产业,美国靠市场信号,企业一见红灯就刹车。 当然,鲁比奥的鹰派作风也招人烦,他老把中国当头号威胁,忽略了全球合作的复杂性。2025年8月他在Sid Rosenberg的电台访谈里说,中国在技术、贸易、军事、地缘政治上全是对手,想以牺牲美国利益为代价捞好处。这套叙事在美国政界流行,但落实到政策,就得掂量国际影响。比如台湾地区问题,鲁比奥反复强调,美国不会为和中国贸易让步而抛弃台湾地区,他2025年10月在公开场合重申,这不是交易筹码。台湾地区的防务部采购美制武器,鲁比奥支持,但也得看国会预算,军事援助得平衡印太战略,不让中国觉得有机可乘。南海和东海的摩擦,他推四方机制,联合澳印日围堵,但实际操作中,盟友们各怀鬼胎,经济上还离不开中国市场。 鲁比奥感慨的点,核心是中国模式的韧劲儿。国家利益挂帅,短期经济账可以先搁一边,先把底盘托起来。国企干那些亏本买卖,民营企业未必上心,因为它们目标就是赚钱养家。鲁比奥在2020年Axios访谈里承认,美国不能光靠“自由市场”神话,得重拾工业大国地位,不然竞争力直线下滑。中国这边,高铁里程全球第一,港口吞吐量稳居前列,这些不是天上掉的,得靠统筹资源,一步步铺。鲁比奥的视频“你的退休金在中国吗?”直指美国投资基金流向中国国企,帮着对手壮大自己。这事儿听着讽刺,但数据支持:中国外汇储备堆积如山,用来稳汇率、推“一带一路”,美国企业却在本土缩减产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