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志凯教授再发金句,为汉字证明,汉字才是最形象最标准也是最伟大的发明,要不然我们

恰似江楼月 2025-10-28 00:55:00

高志凯教授再发金句,为汉字证明,汉字才是最形象最标准也是最伟大的发明,要不然我们只能像韩国人一样,连自己的历史都看不懂,那才是最大的悲哀啊! 高志凯教授这番话一出口,就在网上刷屏了。说实话,这话接地气又戳心窝子,直击咱们对传统文化的感情。汉字这玩意儿,从甲骨文刻出来那天起,就不是简单记事儿用的,它是咱们祖先智慧的结晶,形象、直观,还能跨千年对话。要是没了它,文化根基真就晃荡了。韩国那边的情况就是活生生的例子,他们年轻人翻开自家古书,愣是看不懂,那种滋味想想都堵得慌。高教授不是空谈,他自己就是从外交一线到智库的实干家,这话的分量自然重。 1990年,高志凯考上耶鲁大学,先读政治学硕士,专攻中美关系,笔记本上记满了政策比较和案例分析。接着转法学博士,课堂上他总爱举例中美法律差异,毕业时顺带拿了纽约州律师资格。1994年回国,他没急着回外交系统,而是进了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当高级副总裁和总法律顾问。那段时间,他主导过不少国际合同谈判,帮公司避开法律雷区,积累了能源领域的实战本事。转眼间,他又跨界到智库,现任全球化智库副总裁、中国能源安全研究所所长,还是欧美同学会留美分会副会长。民革北京市委委员的身份,也让他在政界有一定影响力。这些年,他频繁上央视英语频道点评国际热点,从中美贸易到南海问题,观点犀利,数据扎实。 高志凯的这番金句,其实源于他对文化传承的深切体会。他直言,世界上最伟大的发明不是轮子,而是汉字。这话听着简单,细想却有道理。轮子改变了交通,汉字却维系了整个文明的脉络。汉字的形象性是关键,每个字都像一幅小画,比如“山”就是三峰叠嶂,“水”则是流水弯曲。这种表意方式,让它不靠发音,就能传达意思。全球用汉字的人超过15亿,这数字不是吹的,它是联合国认定的使用人口最多的文字系统。汉字还能穿越时空,三千年前的《诗经》,咱们现在张嘴就能吟诵,读音变了,意思却没丢。这在拼音文字里是办不到的,拉丁字母一换语言,旧书就成天书。 拿韩国来说,高教授点出的问题太真实了。韩国历史上用汉字一千多年,古籍、诏令、碑文全靠它记录。1446年世宗大王创韩文,本意是扫盲,让老百姓好学字。可后来“去汉字化”运动一波接一波,尤其是20世纪中叶,学校里汉字课被砍,年轻人一代代下来,汉字盲越来越普遍。现在韩国20到30岁的年轻人,能读懂汉文古籍的不到20%。他们翻开《三国史记》或《训民正音》,那些汉字像外星文,靠手机翻译也对不上味儿。宪法里还有汉字条文,年轻人看不懂自家法律,历史书更别提了。宫殿匾额、寺庙石刻,到处是汉字,可他们只能干瞪眼。这不光是文字问题,是文化断层。韩国学者自己都承认,这导致民族认同感弱化,年轻人对祖先故事陌生,社会上还掀起过多次恢复汉字教育的争论。教育部门试过在教科书里混用汉字和韩文,可推行不顺,阻力大。结果呢?古籍成博物馆摆设,活的文化传承断了线。高教授说这是最大悲哀,一点不夸张。要是咱们也这么干,五千年历史就成空谈了。 反观日本,他们的做法聪明多了。日本从5世纪起用汉字,平安时代创假名辅助,可从来没全扔掉汉字。二战后,美国占领军一度推“废汉字论”,想用罗马字取代,理由是简化教育。可日本人顶住了压力,1946年公布《当用汉字表》,精简到1850个常用字,保留了核心。为什么?因为汉字是他们文化骨架。日语词汇一半以上源自汉语,新词如“经济”“科学”全靠汉字组合,形象又精准。没了汉字,日文会乱套,同音词堆积,阅读效率低。日本学校从小教汉字,大学生还能读《古事记》或唐宋典籍,这让他们既接古根,又融现代。东京图书馆里,宋版书整齐上架,学者翻阅时如数家珍。工业化浪潮下,日本用汉字造新词,适应全球贸易,没掉链子。相比韩国,日本的文字政策平衡了传承和便利,文化自信足多了。这点值得咱们学,但咱们汉字更纯正,本土发明,根深蒂固。 汉字的伟大,还体现在实用性和适应性上。它不分方言,普通话、粤语、闽南语,用同一个字,意思通。数字化时代,汉字输入法发达,手机打字快如闪电。联合国文件用汉字,中国影响力放大。国际上,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学汉字,哈佛大学有汉字课程,欧洲博物馆办汉字展。这说明,汉字不是老古董,是活的智慧。高志凯教授常在国际论坛上讲这事儿,他用英文解释汉字结构,举例“明”字日月合辉,外国学者听得直点头。他强调,丢汉字等于自断臂膀,全球化下,文化软实力靠它撑腰。

0 阅读:0
恰似江楼月

恰似江楼月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