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是幸运的
也是不幸的
幸运的是我们还活着
不幸的是我们活在焦虑与速食交织的时代
ㅤ
算法追猎注意力
效率定义价值
刷不完的信息流
赶不尽的截止日期
填不满的焦虑空洞
ㅤ
我们在高'效的日常里疲于奔命
常常被莫名情绪裹挟
深夜的失'眠
无端的烦躁
难以言说的倦怠
“emo”成了日常表达
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如无形枷锁
悄然侵蚀着我们的身心
可我们却找不到情绪失控的根源
ㅤ
有时在想:
我们内心的冲突究竟来自何处?
到底什么是精神疾病?
正常和精神疾病的界限在哪里?
大脑和心灵,哪个才是精神疾病的原因所在?
翻开《从弗洛伊德到百忧解》,诸多困惑豁然开朗。
-
“原始的本我是本能和贪婪欲望的来源;道德的超我是良心的声音,是心理的吉米尼蟋蟀,告诉你‘你不能那样做!’。实用的自我是我们日常意识,在本我的要求、超我的训诫和外部世界的现实之间斡旋。”
ㅤ
在弗洛伊德看来,我们因压力催生的焦虑、被压抑的情绪,本质上是本我“快乐原则”与超我“道德约束”的激烈对抗,是童年创伤与本能冲动被压抑后的间接显现。
ㅤ
随着书页的翻动,从弗洛伊德的谈话椅到医'生的处'方签,书中记录的不仅是医学的进步,更是人类对自我的不断认知。
ㅤ
书中直面精神疾病探索史上的荒诞过往,盛赞先驱们的艰辛成就,以共情分析破除大众对精神疾病、患者及精神科医'生的误解迷思。
ㅤ
同时也清晰展现了理论演进的脉络:
从行为主义聚焦环境与行为的矫正,到人本主义关注自我实现与尊严,精神治'疗逐渐摆脱单一框架的局限。
治'疗方法也随之革新,认知行为疗法以聚焦当下思维模式的高'效性,适应了现代人对快速干预的需求;而百忧解的诞生,则标志着治'疗进入药'物精'准调节神经递质的新时代,为无数患者带来症状缓解的希望。
-
在精神医学不断发展的今天,
我们是否真正理解了精神健康的本质?
药'物治'疗虽然能够缓解症状,但它是否触及了精神疾病的根源?
心理分析疗法虽然关注患者的内心世界,但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又有多少人能够承受漫长的治'疗过程?
ㅤ
也许,理解精神世界的复杂,本身就是治'愈的开始。
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