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会谈结束,美财长:中美制定了“非常成功的框架” 其实在谈判前,美方的架势摆得挺足。特朗普早早就放话,说11月要对中国商品加征100%的关税,还拿台湾说事,想在谈判前给中方施压。 可他们自己的日子并不好过,政府停摆不说,美债都超38万亿了,更关键的是,美国对中国稀土的依赖特别大——87%的稀土深加工产品都得从中国买,不管是军工里的F35战机、导弹系统,还是新能源领域的电动汽车,都离不开。 之前他们跟澳大利亚签了85亿美元的关键矿产协议,还说一年后就能有大量稀土,可专家都看得明白,美国想建自己的稀土供应链,没个10到20年根本不行。 要是真跟中国硬扛,他们自己的GDP搞不好三年就得跌4.3%,这代价他们可承受不起。 中方这边也没含糊,知道美方想拿稀土说事,直接加强了稀土出口管制,不光管原矿,连精炼设备、稀土磁体这些关键环节都涵盖了,等于捏住了美方产业链的要害。 而且还专门设立了“台湾光复纪念日”,明明白白告诉所有人,台湾是中国的核心利益,绝不能当谈判筹码,这态度摆得特别清楚。 到了谈判桌上,两边聊的全是硬骨头——美对华造船业的301措施、关税要不要延长暂停期、芬太尼怎么治理、出口管制怎么弄,还有最关键的稀土管控。 听说过程里气氛挺紧张,火药味十足。美方一门心思想让中方放宽稀土限制,可中方始终没松口,就说“维护利益是坚定的”,最后也只是同意把稀土出口限制推迟一年,还不是取消,主动权还在咱们手里。 美方这边慢慢就没那么硬气了,贝森特后来也承认,之前说的加征100%关税的计划,已经不在讨论范围内了,还说要重新评估301关税的适用范围。 其实他们内部早就有分歧,商务领域对加税意见挺大,产业界也怕跟中国全面脱钩,毕竟现在中国制造业规模是美国的两倍,对美经济依存度也降了,真要是闹僵了,美国自己的损失也不小。 中方代表李成钢就挺沉稳,只说两边达成了“初步共识”,接下来得各自走内部报批程序,没像美方那样把成果吹得天花乱坠。 这其实就是咱们的底气,知道自己有实力,不用靠说漂亮话撑场面。而且这次美方也少见地在声明里说,愿意“通过平等、尊重的方式解决分歧”,要知道以前他们总说“从实力的地位出发”,现在能这么说,说明他们也不得不认可中国的地位了。 当然,也不能觉得签了个“框架”就万事大吉了。短期来看,确实避免了中美全面脱钩,给两国关系设了个“临时缓冲区”,也为后面APEC峰会元首见面铺了路。 可长期来说,中美在科技、制造业、能源安全这些领域的博弈肯定还得继续。美方说不定会因为国内选举、政治分歧,政策又反复无常。 但中方心里有数,早就把科技创新、产业链升级写进五年计划里了,不管美方是合作还是折腾,咱们都按自己的节奏走,把自己的事做好才是最实在的。 这次谈判能有这样的结果,不是谁单方面让出来的,而是中方靠实力争取来的平等对话机会。以前美国总想着用关税压人,现在也不得不承认,跟中国打交道得讲平等、尊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