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京这次的奖励生育政策可真不简单,从女学生入手,抛弃所有政治正确,直截了当直指要

赵财苗 2025-10-25 19:51:58

普京这次的奖励生育政策可真不简单,从女学生入手,抛弃所有政治正确,直截了当直指要害。 彻底放弃产业升级,安心做一个有大蘑菇的资源国,换来生育率提高,保持族群足够数量。跟那些透支生育率换产业升级的国家比起来,长远来看可不一定谁赢谁输。 人体的发育规律,最适合生育的年龄是从十五六岁到三十岁。可惜现代社会,这个年龄正在上学和初入职场,没条件生育。 普京这次正是抓住了这个要害,精准对症下药。 这哪是“放弃政治正确”,分明是被人口数据逼到了墙角。俄罗斯的常住人口从2019年的14545.33万人一路跌到2023年的14382.61万人,四年间少了近163万,照这速度,劳动力断层、养老金崩盘都只是时间问题。普京太清楚,年轻人不敢生的根子就在“两难”——求学时怕影响学业,工作后被房贷车贷压垮,而最适合生育的十五到三十岁,恰恰被这两段人生最忙碌的阶段占满了。 所以这次政策直接戳破了“学业与生育对立”的假象。全日制学生怀孕能拿10万卢布一次性补助,高校还得配套母婴室和日托班,等于给女学生吃了颗“定心丸”:生孩子不用休学,更不会被学业淘汰。这招比单纯发补贴聪明多了,毕竟对还没踏入社会的年轻人来说,“不耽误前途”比钱更重要。配合着2026年将涨到95.5万卢布的生育津贴,以及利率补贴的多孩家庭房贷,等于从“生得起”到“养得起”都搭好了架子。 说俄罗斯“放弃产业升级”有点绝对,但它确实选了条更务实的路。作为资源出口大国,俄罗斯的能源、矿产本就不愁市场,手里的核武器又能守住安全底线,这种“有大蘑菇的资源国”底气,让它不必像韩国、日本那样靠透支生育率换产业升级。反观韩国,生育率跌到0.72的全球最低水平,就算制造业再发达,未来连工厂工人、医护人员都凑不齐,产业升级又能靠谁来支撑? 普京的狠劲还藏在对“观念的改造”里。2024年就立法禁止宣传“无子女思想”,违者最高罚40万卢布,把“丁克”从个人选择变成了需要规避的风险。现在又喊出“生育3个及以上孩子的家庭应成为社会规范”,甚至恢复“英雄母亲”称号,给生10个孩子的女性发100万卢布奖励,这是在重塑社会共识:多生孩子不是负担,是值得尊敬的“贡献”。这种价值观引导,比单纯的物质激励更能长远起效。 那些“透支生育率换升级”的国家,已经尝到了苦果。日本女性初婚年龄过了30岁,年轻人宁愿当“草食系男子”享受单身生活,也不愿承担育儿责任,结果只能靠智能护理机器人照顾老人,靠无人收银系统填补劳动力缺口。德国引进大量移民补缺口,却面临文化融合难题,部分企业还得花钱给移民补德语课,隐性成本高得惊人。这些国家看似靠科技和移民稳住了当下,可人口结构里的“空心化”,迟早会拖慢发展脚步。 俄罗斯的选择本质是“以族群存续为核心”的战略取舍。它清楚自己的优势不在高端制造业内卷,而在资源垄断和国家安全,只要人口能稳住,靠能源出口就能活得滋润。就像法国靠高额家庭补贴维持欧洲较高生育率,俄罗斯不过是把补贴精准砸向了“最该生却不敢生”的群体,用资源优势换人口红利,这笔账算得很明白。 当然这政策也有争议,有人觉得“鼓励学生生育”会影响女性发展,可普京要的就是“短期见效”。人口问题从来不是慢工出细活,等年轻人都习惯了“少生不生”,再想逆转就比登天还难——日本、韩国砸了多少补贴都没拉回生育率,就是最好的教训。 长远来看,这场“生育率与产业升级的博弈”没有标准答案。但普京的逻辑很清晰:没有足够的人,再先进的产业、再丰厚的财富都是空中楼阁。现在用资源优势换人口基数,未来有了充足的劳动力和消费市场,想搞产业升级随时能发力。这种“先保根基,再图发展”的思路,或许比硬撑着搞升级、最后落得“人财两空”要明智得多。

0 阅读:50

猜你喜欢

赵财苗

赵财苗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