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2日,美国国务卿鲁比奥对记者谈及中美互收“靠港费”时表示,这或是一场没有

物规硬核 2025-10-25 01:52:44

10月22日,美国国务卿鲁比奥对记者谈及中美互收“靠港费”时表示,这或是一场没有赢家的博弈,但美国并非靠它施压中国,而是将它视为纠正不公平贸易的长期政策。   鲁比奥指出,中国去年占据了全球船舶交付量的近60%,且中国船厂获得了超过75%的新订单,他认为美国需要扭转这一局面,通过振兴本国造船业来提升大型运输船和LNG船等高端船型的制造能力,并确保市场竞争的合理性和公平性。   中国造船业的崛起绝非偶然,从2010年起,中国便以系统性的产业政策,持续投入研发,攻克技术难关。   沪东中华打破垄断造出国产LNG船,扬子江船业以高效管理赢得国际订单,这些成就背后是数十年的技术积累与人才培养。   中国看见别人的领先,选择的是投入、学习、追赶,最终实现超越,这种发展模式基于一个简单信念:通过提升自我来改变格局。   反观美国,其造船业衰落同样是一部漫长的历史,自上世纪70年代起,人力成本上升、产业外移、投资不足,导致美国商业造船能力急剧萎缩。   如今,美国造船业已高度依赖军品订单和政府补贴维持生存,面对这种局面,美国的第一反应不是自我革新,而是筑起贸易壁垒,试图通过限制对手来保护自身落后产能。   这种差异远不止于产业政策,它折射出两种文明的思维定势,中华文化传统中蕴含“见贤思齐”的智慧,面对强者,首选之路是学习与超越。   而美西方的霸权思维则难以接受后来者居上,其本能反应往往是遏制与打压,从半导体到新能源,从5G到造船,这一模式反复上演。   鲁比奥所言的“公平竞争环境”颇具讽刺意味,当一个长期领先的选手突然发现自己落后,他指责比赛不公,而非反思自身训练是否科学。   美国拥有全球最先进的科技研发体系、最发达的金融市场,这些本可以成为重振造船业的优势,但政策制定者却选择了看似快捷实则低效的保护主义道路。   在这场博弈中,中国的战略显示出惊人韧性,通过持续技术创新与产业链整合,中国造船业已在高附加值的LNG船、大型集装箱船等领域取得突破。   而美国的困境在于:即使通过行政手段为中国设置障碍,也无法自动获得市场竞争力,造船业的复兴需要长期投入与系统建设,非一朝一夕可成。   两种文明的竞争哲学,正在全球化的舞台上接受考验,中国的崛起代表着一种可能性:后发国家可以通过内生性发展而非外部扩张实现复兴,而美国的选择则反映了守成大国面对权力转移时的不安与抗拒。   在“靠港费”这场博弈中,真正的赢家或许是能够超越零和思维,在竞争中寻找合作可能性的文明。   造船业的竞争不应是你死我活的战斗,而应是推动全球海运业绿色转型、技术创新的动力,当两个文明能够以相互尊重的方式竞争,并在共同关心的领域合作,人类才能真正驶向更加繁荣的未来。   这场围绕造船业的博弈,实际上是对全球治理体系的一次压力测试,我认为,单纯将中美之间的竞争定义为“文明与野蛮”或许过于简单,但它确实揭示了国际秩序转型期的深层矛盾。   美国对华政策的困境在于,它试图用20世纪的方法解决21世纪的问题,通过贸易壁垒保护落后产业,这种策略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已经难以奏效。   现代制造业是全球价值链的产物,单一国家的保护政策往往事倍功半,美国真正需要的是全面的产业创新战略,而非零星的保护措施。   中国造船业的成功提供了一个重要启示:后发国家的超越必须建立在真实创新能力之上。   没有核心技术的突破、没有完整产业链的支撑、没有高素质的产业工人,任何产业政策都难以持久,中国的经验表明,开放竞争与自主创新并非对立,而是可以相互促进。   未来全球产业的竞争,很可能不再是单一产品或技术的竞争,而是生态系统与治理模式的竞争。   哪个国家能够构建更具包容性、更有效率的创新生态系统,哪个国家就能在下一轮产业革命中占据先机。   对于中国而言,保持战略定力至关重要,面对外部压力,既不能盲目自大,也不应过度反应,继续深化改革开放,加强创新能力建设,同时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这些才是应对复杂国际环境的根本之策。   全球化的航道正在重塑,每个国家都在寻找自己的航向,在这场伟大的转型中,文明的内涵也在被重新定义,或许真正的文明,不是永远领先,而是懂得如何与追赶者共航。

0 阅读:141

猜你喜欢

物规硬核

物规硬核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