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压根没想到,这次和伊朗干完架,最肉疼的不是打仗花了多少钱,而是被导弹残骸砸坏的房子、商场、办公楼……修起来简直是个无底洞! 今年6月那阵子,伊朗一波就发射了上百枚导弹和无人机,直奔以色列核心地带,以色列的铁穹确实厉害,宣称拦截率高达90%,绝大多数导弹都在空中被打爆了。 但谁能想到,那些被炸碎的导弹残骸没凭空消失,全带着高温和冲击力砸向了地面,特拉维夫、海法这些大城市压根没躲过。 现场那叫一个惨,有记者穿着防弹衣在特拉维夫街头报道,亲眼看到街道上全是建筑碎片和玻璃碴子,有的写字楼侧立面直接被砸坏,四层楼高的建筑房顶都塌了,成了残垣断壁。 里雄莱锡安更别提,航拍画面里大片别墅变成废墟,烧焦的汽车到处都是,商场也没能幸免,屋顶被砸穿,货架上的东西直接暴露在外面,有的仓库还被残骸引燃,消防队折腾好几个小时才把火扑灭。 海法港的起重机被砸中,钢结构全变形了,得重新焊接调试,光这一项的修复费用就不是小数目。 最肉疼的就是修这些东西的钱,简直是个填不满的窟窿。初步算下来,民用设施的直接损失就有30亿美元,这还只是保守估计。 就说特拉维夫那些写字楼的玻璃幕墙,不是咱们家里换块窗玻璃那么简单,那都是高强度安全玻璃,一块就得上万谢克尔,还得请专业工人吊装、安检,一栋楼修下来就得几百万美元。 现在材料涨价、工人又不够,修一栋楼比重新盖一栋还贵,这钱花得太憋屈了。海法港的损坏更具体,光修复费用就快逼近2亿美元,那些精密的港口设备,零件调运、调试都得花时间花钱,周期还特别长。 这还只是直接的修复成本,后面的连锁反应更要命,全是看不见的损失,商铺被砸坏了没法开门,老板们只能歇业,供应链跟着断了,不少工人直接没了工作。 老百姓的房子被砸得住不了,只能搬去亲戚家或者临时安置点,房租一下就涨上去了。现在以色列普通家庭的生活开销比战前高了15%,水电煤、交通费涨得最狠,日子过得紧巴巴的。 更头疼的是政府的财政压力,为了修这些建筑,以色列只能拆东墙补西墙,硬生生把教育和医疗的预算砍了,全挪去搞城市修复。 这事儿老百姓能乐意吗?孩子上学、家人看病都是正经事,现在钱全花在填弹坑上了,能不闹意见吗? 而且冲突一闹,国际油价涨了10%,以色列自己的股市也大跌,经济大环境本来就不好,修复费用还在天天涨,这账怎么算都觉得是无底洞。 停火之后去街头看看更直观,特拉维夫的肉店老板开门营业,碎玻璃都没来得及收拾,展示柜里的肉上还沾着玻璃碴子。 拉马特甘那些被导弹冲击波震碎玻璃幕墙的建筑,外面全围上了挡板,土方车来回运碎石,工程机械在瓦砾堆里拆那些没法修的房子。 有住户说,家里外立面被砸坏,至少得在外面住两个月才能回去,一边是热火朝天的重建工地,一边是被砸得稀烂的大楼,这修复工程看着就没个头。 说白了,以色列这波亏大了,打仗花的钱是明面上的,可修复这些民用建筑是个长期活,今天修好了写字楼,明天可能又要补商场,材料涨价、人工成本上升,这笔钱根本算不清上限。 更别说那些看不见的损失,商铺倒闭、民众信心受打击,这些都不是花钱能立马补回来的。 你看,这就是打仗的坏处,看似在战场上占了点便宜,回头就得为这些碎房子、碎玻璃买单,最后苦的还是普通老百姓。 要是把这些修房子的钱用来建学校、修地铁,哪用得着这么折腾?现在以色列算是真切体会到了,打完仗的“开销地狱”比打仗本身还难熬,那些被砸裂的砖头、碎掉的窗户,每一块都在烧钱,这无底洞真是自己给自己挖的。 参考资料: 京报网《伊朗导弹威力巨大,以色列特拉维夫市区多处房屋被摧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