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决定不再使用美国港口,并向特朗普政府开出罚单,最高税率提升78%,既然特朗普坚持征收港口费,中方将采取反制措施使其无法获得相关收入,同时强调中国市场并非唯一选择且具有战略灵活性。 特朗普政府从今年10月14日起开始对中国相关船只征收港口费用,每净吨50美元起步,三年内逐步涨到140美元,这针对中国拥有或运营的船只,也包括中国建造但由其他国家运营商使用的船只。 费用计算基于船只净吨位,大型集装箱船可能一次交上百万美元。美方声称这是为了振兴本土造船业,因为美国在全球新船订单中份额不到1%,而中国占了超过50%。 美国造船成本高,一艘油轮要1.25亿美元,中国只要3600万美元,性价比差距大。特朗普坚持政策,说是要保护美国就业和供应链安全,但业内人士指出,这会推高进口成本,最终落到美国消费者头上。 煤炭和农业出口商抱怨,全球船队中中国船占比高,短期内没法替换,每年额外负担可能达300亿美元。洛杉矶和长滩港集装箱量下降,工人加班减少,港口协会预计明年收入少120亿美元,15万个岗位有风险。 中国运输部马上反击,从同一天起对美国拥有、运营、建造或悬挂美国旗帜的船只收每净吨400元,约56美元,逐步到2028年升至1120元,157美元。 这相当于美方费率的镜像,但中国豁免了在中国建造的美国旗帜船只,避免伤及本土企业。 美方原计划征收高达150万美元一艘,甚至350万美元针对中国订船企业,但后来调整为按吨位收,最高不固定上限。特朗普政府调查了中国造船业,认为有不公平补贴,导致美国产业衰退。 全球贸易80%靠海运,这场收费战直接影响供应链。企业开始调整,中远海运集团减少美国航次,转向亚洲内部、非洲和拉美市场。上半年这些区域业务增长明显。 有些船只先在加勒比海港口卸货,再用其他船转运到美国,避开直接费用。中国强调市场多样化,原来从美国进口的能源和农产品,现在分散到俄罗斯、巴西、澳大利亚等20多个国家。 丝路海运航线超2万艘次,从厦门港出发的货轮越来越多去世界各地。中欧班列和北极航道也分流货物,减少对美国依赖。 中国还加强国际港口合作,像希腊比雷埃夫斯港和巴基斯坦瓜达尔港,这些项目帮助扩展航运网络。 特朗普继续推动贸易保护,签署税改和退出气候协议,对中国产品加关税,引发连锁反应。中国应对显示成熟,不再被动,而是系统策略。 企业开拓新市场,造船业继续领跑,高端船型如液化天然气运输船和豪华邮轮产量上升。美国船队规模小,只有80艘国际船,难以竞争。 中国市场大,但不是唯一选项,能灵活调整转向其他贸易伙伴。美国想主导,但全球化让单边措施难行。中国通过合作贡献新方案,机遇大于挑战。 事件凸显,中美在贸易主导权上的较量,谁适应新格局,谁占优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