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工程兵装备大升级,俄乌的经验,让中国完全吃透了 10月22日,央视军事频道的节目显示,第78集团军某旅近日在塞北某草原开展作战保障演练。画面中我们注意到,车队中的8×8轮式装甲运兵车(俗称“大八轮”)似乎有了新变化:不仅加装了顶棚,还增加了新的伪装元素。 搁以前,也就坦克这类一线作战装备会考虑加顶棚。毕竟坦克要直面炮火,防护需求摆在那儿。可现在连工程部队的车都装上了,要知道工程兵部队不算纯战斗部队,主要负责修路架桥、清理障碍这些保障活儿。 能把防护细节做到非战斗车辆上,这背后明摆着是吃透了俄乌冲突的战场经验。俄乌打了这么久,双方在战场上吃的亏、攒的招,咱们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就说战场防护吧,俄乌那边不管是坦克还是运输车,没少因为缺乏有效防护吃无人机的亏。有时候一架小型自杀式无人机,带着炸药就能把一辆装甲车炸瘫。后来双方都学乖了,给车辆加顶棚、焊格栅,就是为了防这些“低空小麻烦”。 咱们这回给工程兵的“大八轮”加顶棚,显然是把这种实战经验搬了过来。工程部队在战场上虽然不直接冲锋,但要在开阔地带作业,比如抢修道路、搭建临时桥梁,很容易成为敌方火力盯上的目标。 有了顶棚之后,至少能防住一些破片弹,或者小型无人机投下的手榴弹。那些新增的伪装元素也有用,能让车辆在草原、荒漠这些环境里更难被敌方的侦察设备发现,比如无人机航拍或者卫星侦察。 可能有人觉得加个顶棚不算啥大升级,可战场保障往往就差在这些细节上。俄乌冲突里,不少后勤车辆就是因为少了这么一层防护,在运输途中被摧毁,导致前线物资断供。咱们现在提前把这些短板补上,就是为了避免将来遇到类似情况。 而且这不是个别部队的临时改造,能出现在集团军级别的演练里,说明这种加装方案已经经过了测试,大概率会逐步推广。这背后是整套装备改进思路的转变,不再是只盯着“高大上”的武器,而是从实战需求出发,把每一个可能的风险点都考虑到。 再想想工程兵的任务场景,他们要在枪林弹雨中作业,车辆停在原地的时间可能比战斗车辆还长。比如抢修一条被炸断的公路,需要好几辆车协同,有的拉建材,有的载工程机械,这时候车辆的防护能力就直接关系到任务能不能完成,以及人员的安全。 以前咱们的工程装备更注重功能性,比如能不能快速挖沟、能不能承重,对防护的重视程度确实没那么高。但看了俄乌战场上的教训,咱们意识到,再强的功能性,要是没了防护做基础,到了战场上根本发挥不出来。 这次“大八轮”的改造,还有个细节值得说。加装的顶棚看着不笨重,应该是采用了轻量化材料,不会影响车辆的机动性。要知道工程车辆经常要在复杂地形行驶,太重的防护会增加油耗,还可能影响越野能力。咱们能在防护和机动之间找到平衡,说明不是简单照搬俄乌的做法,而是结合了自己装备的特点做了优化。 还有那些伪装元素,不是随便涂几块迷彩那么简单。现在的战场侦察手段越来越先进,普通的迷彩已经不够用了。咱们新增的伪装应该考虑了红外隐身,比如减少车辆发动机散热带来的红外信号,这样就算敌方用红外侦察设备,也不容易锁定目标。 俄乌那边在伪装上也走过弯路,一开始只是简单给车辆刷上不同颜色,后来发现没用,才开始研究红外隐身、光学伪装这些更高级的手段。咱们直接跳过了那些试错阶段,一步到位用上了更有效的伪装方案,这就是后发优势,能把别人的经验直接转化成自己的改进成果。 而且这还不是解放军工程兵装备升级的全部。从之前曝光的演练画面看,咱们的工程装备还多了不少“新帮手”,比如小型无人工程车,能代替人工去清理爆炸物,还有模块化的桥体,能更快搭建起临时桥梁。这些改进,或多或少都能看到俄乌冲突的影子。 俄乌战场上,双方都大量使用无人机,有攻击型的,也有侦察型的。咱们就针对性地给工程部队配了反无人机设备,还有无人工程车,就是为了减少人员暴露在危险中的时间。俄乌那边搭建临时桥梁时,因为缺乏快速搭建设备,经常被敌方炮火打断,咱们就优化了模块化桥体的设计,让搭建速度更快,减少在战场停留的时间。 这些升级看起来零散,其实串起来是一套完整的思路:从实战出发,把俄乌冲突中验证过的有效经验,结合咱们自己的装备体系和作战需求,转化成具体的改进措施。不搞花架子,每一项改造都对应着一个实际的战场风险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