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前国务院俄罗斯事务顾问詹姆斯·卡登说:“根据我获得的数据,乌克兰人和俄罗斯人的死亡比例是36比1。主流媒体的报道,尤其是《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其真实性与(美国)政府向美国人灌输的越南战争信息差不多。” 卡登还特意点了这两家媒体的名,说它们报道的真实性,跟当年美国政府给民众灌的越南战争信息差不多。这话分量够重,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越南战争时期美国政府瞒报、谎报战损是出了名的,最后真相曝光时,美国人对政府的信任度直接跌到谷底。 现在卡登把这事儿拎出来比,意思再明显不过——现在关于俄乌冲突的报道,水分可能大得很。 先说说这个“36比1”的比例到底有多离谱。之前就算有不同声音,最多说乌军和俄军战损是3比1或者5比1,36比1这个数,直接把之前的说法甩出去几条街。 卡登敢这么说,肯定不是空口白牙。他在国务院待过,接触过不少内部数据,就算现在离职了,人脉还在,能拿到一些普通人看不到的信息。 反观《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这两年报道俄乌冲突时,倾向性越来越明显。要么是引用乌克兰军方给的数据,要么是找一些支持乌克兰的智库出的报告,很少会去核实这些信息到底准不准。 就拿去年下半年来说,《纽约时报》有篇报道说俄军一个月损失了5万兵力,还配了所谓的“战场卫星图”当证据。结果后来有独立分析师去查,发现那卫星图里标注的“俄军阵亡士兵位置”,有不少是乌克兰自己的阵地,还有些地方根本就没发生过战斗。 《华盛顿邮报》更夸张,之前发过一篇说“俄军缺乏过冬装备,士兵冻得没法打仗”的报道,配图是几个穿着单衣的士兵在雪地行军。最后被网友扒出来,那照片是2018年俄罗斯军演时拍的,跟俄乌冲突一点关系都没有,而且当时那几个士兵是在进行特殊环境训练,不是因为缺装备冻的。 这些媒体为啥会这么干?说到底还是跟美国政府的立场绑在一起了。美国一直在给乌克兰送武器、送钱,自然希望民众觉得“乌克兰能赢”,这样才能继续争取国会和民众的支持,让援助计划顺利通过。 要是真把“乌军战损36比1”这种信息爆出来,民众肯定会质疑“我们花这么多钱帮乌克兰,到底值不值”,国会那边也可能会卡住援助法案,这可不是美国政府想看到的。 越南战争时期的套路现在又用上了。当年美国政府为了让民众支持战争,故意压低美军阵亡人数,夸大越军损失,还说“很快就能打赢”。结果呢?战争打了十几年,美军死了五万多人,越南那边死了几百万,最后美国还是灰溜溜地撤了军。 等真相被媒体曝光后,美国民众反战情绪直接爆发,大规模游行示威不断,政府公信力一落千丈。现在卡登把这两件事放一起比,就是在提醒大家——别再被媒体和政府骗了,现在的情况可能比我们看到的要严重得多。 再说说乌克兰军方的数据可信度。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那边,每次公布战损时,从来都是说“俄军损失多少多少”,很少提自己这边死了多少人。偶尔被逼急了,才会模糊地说“有一定伤亡”,具体数字从来不肯明说。 之前有乌克兰内部官员匿名跟媒体透露,其实乌军的伤亡人数早就超过了官方对外宣称的十倍还多,只是不敢说出来,怕影响士气,也怕断了西方的援助。 有个在乌克兰前线待过的外国记者,去年年底发过一篇随笔,说他在哈尔科夫附近的医院看到,每天都有源源不断的乌军伤兵送过来,有些病房里连下脚的地方都没有,医生护士忙得连吃饭的时间都没有。他还说,有些部队打了一场仗下来,原本一百多人的连队,最后能活着撤下来的只有十几个人,这个伤亡比例跟卡登说的“36比1”虽然不完全一样,但也能看出乌军损失有多惨重。 俄罗斯这边虽然也不会把所有战损数据都公开,但至少不会像乌克兰那样完全捂着。俄罗斯国防部每个月都会公布一次俄军阵亡人数,虽然外界觉得这个数字可能偏低,但至少不会像“36比1”那么夸张。 而且俄罗斯还有独立的媒体和社会组织,会去核实这些数据,偶尔也会曝出一些跟官方数据有出入的信息,但总体来说,不会差得太离谱。 现在卡登站出来说这话,其实承担了不小的压力。美国政府肯定不希望他把这些信息捅出来,主流媒体也会想方设法反驳他。 果不其然,他的话刚说完没几天,《纽约时报》就发了篇文章,说卡登“拿不出具体证据”,还说他“跟俄罗斯有利益往来,立场不客观”。但卡登没怂,直接在社交平台上回应,说“我手里有国务院内部的报告,还有前线士兵的证词,要是你们敢公开辩论,我随时可以把这些证据拿出来”。 其实明眼人都能看出来,现在俄乌冲突已经进入胶着状态,双方都打了这么长时间,不可能只有一方损失惨重。美国媒体一味地吹捧乌军、贬低俄军,根本不符合事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