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又要割韭菜了:苹果8条产线从中国搬到印度后,印度拿出1961年法律,说苹果不能只交印度的税,而且全球营业额的总税收… 苹果这边直接懵了。要知道,苹果在全球19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业务,2024年全年全球营收突破了3800亿美元。要是真按印度这个算法,光在印度交的税就得比之前多掏至少40%,这可不是一笔小数目。 苹果高管第一时间就飞赴新德里谈判。他们拿着之前和印度政府签的投资协议,里面明明写着“按本地营收缴纳税款”,现在印度突然变卦,这跟当初画的饼完全不一样。可印度税务部门根本不吃这一套,只甩过来一句“法律就是这么规定的”,态度强硬得很。 有人可能会问,印度为啥敢这么跟苹果叫板?其实原因很简单,苹果已经把8条产线搬过去了,光厂房建设、设备采购就砸了上百亿美元,现在要是撤资,损失可不是一般的大。印度就是吃准了苹果“骑虎难下”,才敢拿出老法律来重新算账。 而且印度心里还有另一本账。苹果在印度的产能已经起来了,2024年在印度生产的iPhone超过了1.2亿部,占全球总产量的18%。这些手机不光在印度本土卖,还出口到东南亚、欧洲等地区,印度觉得自己帮苹果赚了不少钱,自然想多分一杯羹。 可苹果也不是软柿子。他们当场就提出了异议,说全球所有国家都是按企业在当地的实际营收征税,没见过哪个国家要求按全球营业额算的。要是印度非要这么干,以后其他跨国公司谁敢来印度投资? 这话其实说到了点子上。这些年印度一直在喊着“吸引外资”,三星、小米、OPPO这些企业也都在印度设了厂。现在印度对苹果搞这一出,其他企业都在旁边看着呢,心里都犯了嘀咕:要是哪天印度也翻出老法律跟自己算账,那可咋整? 印度税务部门倒是没慌,还举了个例子说,之前微软在印度运营时,也被要求按全球营收的一定比例交税,最后微软还是妥协了。言外之意就是,苹果也别想着搞特殊,乖乖按规定来就行。 可苹果这边也有自己的难处。现在全球智能手机市场竞争这么激烈,iPhone的利润空间已经不如以前了。2024年苹果的净利润率是23%,要是印度再额外多收一笔税,净利润率至少得降到19%,这对苹果来说可不是小事。 更让苹果头疼的是,印度还提出了一个附加条件。要是苹果想少交税,就得把更多的供应链搬到印度来,比如芯片、屏幕、电池这些核心零部件,都得在印度本地生产。印度的意思很明确,想享受税收优惠可以,但是得帮印度完善产业链。 这其实是印度一直以来的算盘。他们不光想让苹果把组装厂搬过来,还想把整个供应链都拉到印度,这样既能解决当地就业,又能提升印度的制造业水平。可核心零部件的生产哪有那么容易,印度的产业链配套根本跟不上,光靠苹果一家企业也很难带动起来。 苹果也评估过,要是把核心零部件的生产搬到印度,成本至少得增加15%。因为印度的物流效率、工人技能水平都不如中国,而且供应链不稳定,很容易出现断供的情况。之前苹果在印度生产的iPhone就因为零部件短缺,好几次延误了交货时间。 现在双方还在僵持着。苹果已经派了专门的税务团队留在印度,跟当地部门反复沟通。而印度这边也没松口,甚至放出话来,要是苹果在3个月内不配合,就会启动税务稽查程序,到时候可能还会面临罚款。 这事也引发了外界的热议。有专家就说,印度这种“先吸引外资进来,再用法律手段增加税负”的做法,其实是在透支自己的信誉。虽然短期内能从苹果身上多捞一笔,但长期来看,会让更多跨国公司对印度望而却步,最终影响印度的外资引进计划。 还有人拿中国和印度做对比。中国当初吸引外资的时候,不光给了税收优惠,还完善了基础设施和产业链配套,让外资企业能安心生产。而印度现在只想着“收割”,却没考虑怎么给企业创造更好的营商环境,这种做法很难留住真正的优质外资。 苹果现在也在做两手准备。一方面还在跟印度谈判,希望能争取到更合理的税收政策;另一方面已经开始评估,要是印度非要坚持按全球营业额征税,就把部分产能转移到越南或者印尼。毕竟这两个国家也在积极吸引外资,而且营商环境比印度稳定不少。 印度这边似乎也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最近有消息说,印度政府已经召开了内部会议,讨论是不是要调整一下对苹果的税收要求。毕竟要是真把苹果逼走了,印度损失的可不止是税收,还有大量的就业岗位和产业链发展的机会。 2024年苹果在印度直接雇佣了超过15万名员工,间接带动的就业岗位更是超过了80万个。要是苹果缩减在印度的产能,这些人的就业都会受到影响,这对印度来说也是个不小的麻烦。 现在这事还没个最终结果,但已经给所有想在印度投资的跨国公司提了个醒:印度的法律政策可能随时会变,投资之前一定要把风险考虑清楚。不然像苹果这样,辛辛苦苦把产线搬过去,最后却被老法律“割了韭菜”,可就太不划算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