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媒声称,北京在这一轮中美冲突中很可能没有意料到美国的反击如此迅猛,这极可能导致贸易战全面失控。 10 月 13 日,德媒表示,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北京在贸易战中一直展现出精心算计、沉着冷静的形象,但是在最新一轮的中美交锋中,中国人却显露出了 “宁死也要赢” 的姿态。 9 月中美在马德里谈经贸,美方当时说会 “保持沟通”,结果不到一周就加限制。 9 月 25 日美国商务部把 18 家中国公司列进管制清单,涉及 AI、精密制造这些领域。 还搞了个穿透性规则,连含中资的海外企业都管,一下影响几千家关联公司。 10 月 9 日,中国商务部和海关总署发公告,对稀土相关物项搞出口管制。 出台前已经跟美方通报过,留了沟通的余地。 可美国 10 月 10 日就反制,对中国相关商品加 100% 关税,还管制所有关键软件。 这种 “谈完就动手” 的节奏,把之前的磋商默契全打破了。 10 月 14 日中国交通运输部马上回应,说要联合相关部门查航运和造船业。 查的就是美国之前针对中国海事、物流的 301 措施,觉得这损害了中国产业链安全。 同一天美国又放话,要评估对中国 “新三样” 加额外关税。 要知道上半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锂电池这些 “新三样” 出口还涨了 12.7%,是外贸的重要支撑。 10 月中下旬技术对抗接着升级。 10 月 20 日美国商务部更新清单,又加了 22 家中国科技企业。 这次不光管硬件,连工业设计软件、数据分析服务都限制。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算过,受新规影响,有些企业核心零件采购成本涨了 40% 以上。 面对封锁,中国企业的替代方案跑得很快。 有家无人机公司负责人说,核心芯片已经能国产替代,量产成本比进口的还低 15%。 半导体行业也有消息,国产 28 纳米芯片良品率到了 92%,中低端市场需求能满足。 这种韧性让美国的技术封锁没那么管用,美国半导体行业协会已经好几次游说政府放宽限制了。 美国自己这边,政策落地遇到不少麻烦。 联邦政府 “停摆” 都三周了,两党还没谈好预算。 为了给军人发工资,政府停了部分员工的工资,海关人手不够的问题特别明显。 市场都在怀疑,11 月 1 日能不能顺利加新关税,可行性真不好说。 美国零售商协会也公开反对,说圣诞季备货都完了,加税只会让售价涨上去。 G7 盟友的态度也不统一。 10 月 18 日 G7 发联合声明提了 “供应链多元化”,但没明说针对中国。 德国汽车工业协会私下说 “扛不住稀土断供”,反对太激进的替代计划。 日本虽然表态支持,可丰田、本田还在多买中国稀土,库存比年初多了 20%。 蒙古、澳大利亚的稀土矿企虽然急着扩产,但短期内补不上缺口。 中国的贸易伙伴倒是在变多。 10 月 13 日,中欧北极集装箱快航的首艘船到了英国,只用了 20 天。 这条航线比传统的快一半,第一批运的新能源汽车已经交给欧洲经销商了。 前三季度数据显示,中国对东盟、非洲出口分别涨了 8.3%、11.2%,进口涨得比出口还快。 这种多元化布局让对美市场的依赖降低了,外贸整体还算稳。 到 10 月 23 日,中美还没重启官方对话。 中国驻美大使馆最新声明说 “不抵触对话,但不能在压力下谈”。 美方通过媒体放话,说 “愿意在公平基础上重启谈判”,可没给具体方案。 德媒发现,跟 4 月比,这次市场反应平静多了,全球股市波动少了 30%。 国际机构都在警告冲突升级的风险。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说,要是贸易战继续,2026 年全球经济增长率可能少 1.2 个百分点。 世界贸易组织预测,全球贸易增速会从 3.1% 降到 2.3%,新兴市场受影响最大。 黄金价格一直在涨,10 月 23 日报 3680 美元 / 盎司,能看出来市场在避险。 普通老百姓已经感受到贸易战的影响了。 美国超市里中国产的小家电贵了 18%,中国消费者买进口化妆品成本多了 12%。 美国民众对通胀抱怨不少,消费者信心指数降到 2020 年以来最低。 现在双方的措施还在发酵。 中国稀土出口管制已经有效果了,氧化镨钕价格比 10 月初涨了 19%。 美国的软件管制也开始影响中国企业,但替代软件的研发已经在冲刺了。 这场博弈的关键,已经从 “谁更会施压” 变成 “谁的韧性更强”。 10 月 23 日,美国半导体行业协会代表团到了北京,想找商业合作机会。 这种民间层面的互动,说不定能给紧张的局势带来点缓和的空间。 但业内大多觉得,在核心利益上,双方还会僵持一段时间。 贸易战最后会怎么样,不光看政策怎么博弈,更要看各自经济扛不扛得住,产业韧性够不够。 信源:中情局发中文视频策反中方官员,中国强势发声,逼美国付出代价-智库观国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