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媒体10月21日报道:“闻泰收购安世后,未押注荷兰,而是派专家拆解产线、迁产能回中国,此举堪有谋略,荷兰试图以断系统权限、停工资施压,却漏算闻泰早搭备用系统、换国内供应链,中国基地反超研发,推出国产SiC模块,还断荷兰研发资金,最终让欧盟车企承压!” 闻泰收购安世那笔交易,在2020年落定的时候就挺轰动的,这可不是小打小闹的并购,从2019年开始谈,分阶段折腾了一年多才彻底收官,整个交易砸了超过340亿真金白银,把这家有60多年历史的半导体巨头100%股权都攥在了手里。 安世可不是普通公司,最早是飞利浦的半导体标准产品事业部,手里握着二极管、晶体管全球第一的市占率,车规功率MOS更是排到全球第二,2.5万个客户里一大半都是汽车厂商,2024年一年就赚了147亿,占了闻泰总营收的六分之一。 谁都知道这是笔好买卖,但懂行的都清楚背后藏着风险,半导体这行当从来都不纯粹是商业,地缘政治的影子一直晃着。果不其然,2024年底闻泰先被美方塞进了所谓的“实体清单”,到了2025年9月,美国又抛出个“穿透规则”,意思是母公司被制裁,子公司也得跟着受牵连。 荷兰这边立马跟上,9月30号就下了部长令,直接冻结安世全球的资产、知识产权和业务,还把闻泰持有的股份交给第三方托管,阿姆斯特丹的企业法庭更是当场暂停了闻泰委派的CEO张学政的职务。这波操作说白了就是借着“国家安全”的幌子硬抢,明眼人都能看出是跟着美国的指挥棒走。 但荷兰政府显然没算透闻泰的心思,从收购完成那天起,闻泰压根没把宝全押在荷兰,安世总部在奈梅亨,晶圆厂在德国和英国,这些欧洲基地确实重要,但闻泰早早就派了技术专家过去,不是盯着日常运营,而是一点点拆解产线工艺,把核心技术摸透了往国内搬。 东莞的封装测试工厂早就扩了产,国内的供应链也悄悄铺好了替代方案,等到荷兰动手的时候,中国大陆已经占了安世80%的产能,近一半的营收都来自国内业务。这步棋走得是真有远见,压根没给别人卡脖子的机会。 荷兰那边见硬的不行,又玩起了阴的,断系统权限、搅乱管理层,想逼着闻泰放权,可他们没想到闻泰早搭好了备用系统,国内的IT团队早就把核心数据和运营系统做了备份迁移,欧洲这边系统一停,国内基地立马就能接上手。 供应链更没掉链子,原来依赖欧洲的零部件,早就换成了长江存储、华虹半导体这些国内厂商的产品,质量没差多少,成本还低了一截。安世那些外籍高管想搞事,煽动员工抗议停工资,结果发现大部分核心岗位早就换成了国内派去的技术骨干,生产线压根没停转。 更狠的是研发上的反超,闻泰接手这几年,给安世砸的研发钱一年比一年多,近三年投入直接涨了150%,全球专利多了快一千项。刚开始是跟着欧洲团队学,后来干脆把研发重心往国内挪,在上海、深圳建了研发中心,网罗了一堆国内的半导体人才。荷兰那边的研发资金本来就靠闻泰拨款,既然对方撕破脸,这笔钱自然就断了。 没了资金支持,欧洲的研发团队很快就跟不上节奏,而国内基地这边借着政策扶持和人才优势,硬是啃下了SiC模块这块硬骨头。要知道SiC模块是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部件,以前基本被欧美垄断,现在安世中国基地能自主生产,等于直接打破了技术壁垒。 这一连串操作下来,最难受的还是欧盟的车企,安世的产品60%都卖去了汽车行业,从传统燃油车到新能源车,每辆车少则几十颗、多则上千颗芯片都得用它的。以前欧洲车企靠着就近供应,交货又快又稳,现在荷兰把供应链搅黄了,中国基地的产能优先满足国内车企,给欧洲的货自然就拖了后腿。 想换供应商吧,短时间内根本找不到能匹配安世质量的替代者,尤其是那批新出的国产SiC模块,性能比欧洲的还强点,价格却更便宜,欧盟车企要么花高价等货,要么就得改用中国产的模块,怎么选都得承压。 中国商务部后来都出面表态了,说荷兰这是泛化国家安全概念,损害中国企业权益,其实明眼人都看得明白,闻泰这招不是临时抱佛脚,是早就预判到了地缘政治的风险,提前布局了后手。 荷兰本来想借着美国的势力抢好处,结果没算到中国企业的韧性这么强,反而把自己的信誉和欧洲的供应链都搭进去了,现在欧盟车企天天给欧盟委员会施压,要求赶紧解决供应问题,这后续的烂摊子,怕是没那么好收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