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越南赠送我国一架几乎无损的“支奴干”直升机,专家研究多年,仿制结果令人意外。 当时那架 “支奴干”,确实是天上掉下来的大宝贝,美军撤离南越时慌慌张张丢在机场,机身完整得离谱,据说当时专家们围着它转的时候,眼睛都发亮了。 毕竟那时候中国直升机工业还处在 “蹒跚学步” 的阶段,手里的主力直 - 5 还是仿制苏联米 - 4 的产物,木质螺旋桨、最大载重才 1.2 吨,跟支奴干比起来简直是 “自行车遇上越野车”。 支奴干光机长就有 15 米,旋翼直径达到 18 米,一次性能拉 33 名武装士兵或者 10 吨货物,最大速度能跑到 315 公里每小时,这种纵列双旋翼布局更是当时咱们见都没见过的新鲜玩意儿,前后两组旋翼通过同步轴反向旋转,连尾桨都省了,载重效率比传统直升机高一大截,说它是打开重型直升机大门的钥匙,一点不夸张。 可真上手拆解研究才发现,这钥匙看着光鲜,里面的 “锁芯” 复杂得让人头疼。 最先卡壳的是发动机,支奴干装的两台莱康明 T55 发动机,每台功率都超过 3000 马力,咱们的工程师照着样子画图纸,造出来的样品往测试台上一放,没跑几分钟就出现裂纹,拆开一看才知道,人家用的特殊钛合金材料和涂层技术。 当时中国的冶金工业根本达不到,炼出来的金属强度不够,高转速下一受力就变形,就像想用普通铁皮造坦克履带,根本扛不住。 比发动机更麻烦的是传动系统,这玩意儿堪称 “支奴干的心脏血管”,一根同步轴从头到尾超过 10 米,连着主减速器和齿轮箱,要承受巨大的扭矩。 工程师们发现上面的齿轮精度居然达到微米级,表面还有不知名的防磨损涂层,咱们当时最好的车床加工出来的零件,组装后一启动就振动得厉害,没多久轴杆就弯了,模拟负载测试时摩擦声大得刺耳,温度蹭蹭往上涨,动不动就停工,折腾来折腾去连基本的运转都保证不了。 材料问题更是无处不在,机身蒙皮、旋翼叶片用的复合材料,咱们那会儿连配方都猜不出来,只能对着样品反复化验,结果出来的东西要么太重,要么韧性不够,旋翼转起来颤巍巍的,根本不敢起飞。 还有液压系统,支奴干的管线密密麻麻像蜘蛛网,咱们分析了油液成分,试着合成相似粘度的替代品,可一装上就出问题,要么管路堵塞,要么压力忽高忽低,有时候操纵杆都推不动,更别提精准控制飞行姿态了。 电子设备这块更是 “降维打击”,拆下来的电路板集成度高得惊人,抗干扰能力还强,咱们仿制的电路板一通电就信号紊乱,稍微有点电磁干扰就罢工,飞行控制系统的算法更是让人头大,模拟操纵时响应总是慢半拍,调整来调整去也达不到原机的稳定效果。 要知道那时候中国直升机工业刚从直 - 6 的失败里缓过来,直 - 6 因为振动问题没能列装,连基础机型都还没完全搞定,突然要啃支奴干这种 “硬骨头”,简直是逼着刚学会加减乘除的学生解微积分。 更要命的是,这玩意儿不是单个零件难造,而是整个系统的集成度太高,发动机、传动、液压、电子得完美配合,哪一个环节跟不上都不行。 当时咱们连完整的直升机研发体系都没有,没有合适的风洞做气动试验,没有精准的检测设备测零件精度,甚至连合格的特种钢材都得靠进口,就算把支奴干拆成零件,也没法逆向出全套技术。 后来才知道,连工业实力比咱们强不少的苏联,当年也试过搞类似设计,最后还是放弃了,可见这事儿有多难。 专家们研究来研究去,最后不得不承认现实,这架支奴干确实提供了不少参考,比如让咱们摸清了重型直升机的基本构造和设计思路,但真要仿制出来,当时的工业基础根本撑不住。 后来只能转道去引进法国超黄蜂直升机的技术,搞出了直 - 8,选择单旋翼布局这种更符合当时技术水平的路线。 所以那架几乎无损的支奴干,最后没能变成咱们自己的 “空中卡车”,不是专家们不用心,实在是那会儿的技术鸿沟太大,就像手里拿着一张高级菜谱,却没有对应的食材和厨具,再怎么琢磨也做不出同款大餐。
奖金高达800万!中国科学家刘永坦,辛辛苦苦研究了三十年,终于发现了藏在雷达“盲
【3评论】【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