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布达诺夫称,乌克兰近期对俄炼油厂等目标的打击,99%都使用了国产系统。乌

士气沉沉 2025-10-23 11:55:44

[微风]布达诺夫称,乌克兰近期对俄炼油厂等目标的打击,99%都使用了国产系统。乌克兰现在有能力独立有效地采取行动,就连俄也承认其后果。 这句话听起来像是一份战报,但如果你仔细品,就会发现这背后藏着一句更狠的潜台词。翻译一下,就是:美国特朗普总统别说“战斧”了,现在连“风暴阴影”这些都被他禁止掉了,不能越境打击俄罗斯本土目标。行,你不给,我们自己造。 这番表态,出自乌克兰国防部主要情报局局长基里洛·布达诺夫之口,分量极重。他不是一个普通的发言人,他是乌克兰所有特种作战和远程打击行动的核心大脑。 当他说出“99%使用国产系统”时,几乎等于是在向全世界,特别是向华盛顿和莫斯科,宣告一个新时代的到来:乌克兰的战争,正在从一场代理人战争,逐渐转变为一场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卫国战争。 这个“99%”的背后,是一个令人惊叹的战时工业奇迹。在战争爆发前,乌克兰的国防工业虽然有一定基础,但主要集中在坦克维修和一些苏联时期的装备上。 要研发能精确打击上千公里外目标的远程攻击系统,几乎是天方夜谭。但战争催生了最极致的创新。当西方的援助带着各种“红线”和“使用限制”而来时,乌克兰的工程师们被逼上梁山,开启了一场堪称“疯狂”的自救行动。 他们造了什么?不是传统的导弹,而是一种全新的武器形态——远程自杀式无人机。这些无人机,有些外形像小型巡航导弹,采用喷气式发动机,能以高亚音速飞行;有些则更像是会飞的“炸弹卡车”,成本极低,但胜在数量庞大。 它们的名字五花八门,像“Palianytsia”(一种乌克兰面包)、“Bezpeka”(安全),每一个名字背后,都是一个在地下室、在临时车间里诞生的传奇。这些武器系统,从设计到量产,可能只用了几个月的时间,这种速度,是任何国家和平时期的军工体系都无法比拟的。 为什么专打炼油厂?因为这是俄罗斯的“软肋”。炼油厂是庞大、固定且充满易燃物的目标,防御难度极大。 打击它,不仅能削弱俄罗斯的战争机器,让其前线部队面临燃料短缺的困境,更能直接冲击俄罗斯的经济命脉,引发国内民众对战争成本的不满。 俄罗斯官方虽然每次都宣称“全部拦截”,但各地不断传来的大火和炼油产能下降的报告,却诚实地承认了其后果。乌克兰用这些相对廉价的无人机,正在以极高的性价比,给俄罗斯造成着战略级的疼痛。 而这一切,都发生在美国的“缰绳”越拉越紧的背景下。美国,特别是特朗普政府所代表的孤立主义思潮,对战争升级有着极度的恐惧。 他们担心乌克兰攻击俄罗斯本土会引发不可控的报复,甚至导致美俄直接冲突。因此,“风暴阴影”这类英法提供的远程导弹,其使用范围被严格限制在克里米亚和被占领的乌克兰领土内。至于更厉害的“战斧”巡航导弹,更是想都别想。 这种“既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的策略,让基辅感到无比憋屈。在他们看来,战争就是战争,限制攻击敌人的本土,无异于自缚手脚。 于是,布达诺夫的这番话,就成了一种巧妙的“政治反击”。他等于在告诉美国:“你看,你不让我们用你们的武器打纵深,我们用自己的武器打了,而且效果很好。我们有能力自己解决问题,你们那些限制,对我们来说,意义不大了。” 这标志着乌克兰在战略心态上的一个巨大转变。他们不再完全被动地等待西方的“输血”,而是开始建立自己的“造血”机能。这种自主性,虽然来之不易,但也带来了新的风险。 当乌克兰拥有了独立打击俄罗斯纵深目标的能力,西方对战争局势的掌控力就会下降。万一哪天,乌克兰用国产无人机攻击了一个更敏感的目标,比如莫斯科的某个关键设施,那么局势将如何收场?届时,美国还能不能置身事外? 这场由无人机主导的“炼油厂战争”,正在悄然改变俄乌冲突的性质,也在重塑乌克兰与其西方盟友之间的关系。乌克兰用行动证明,当生存受到威胁时,他们的智慧和韧性足以创造奇迹。 但这种新获得的“自由”,是一把双刃剑。它既能成为保卫国家的利剑,也可能成为一把点燃更大战火的火柴。对于这种“去依赖化”的趋势,你觉得对乌克兰的未来,究竟是福是祸?

0 阅读:8

猜你喜欢

士气沉沉

士气沉沉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