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的A50预警机真是工业垃圾吗? 这么说吧,A50的出现是有特殊原因的,当年冷战正打得火热,美国的空中力量一直压着苏联一头,老的图126预警机又有个大毛病,超低空飞来的飞机根本探测不到,这在实战里就是致命漏洞。 苏联急着补这个短板,才下决心搞A50,选伊尔76运输机当底子也很实在,这种飞机载重量大,改装起来方便,能扛得起大尺寸的雷达和一堆电子设备,算是当时能找到的最合适的平台了。 早期的A50确实有不少槽点,机舱里的电子设备都是老古董,模拟计算机处理数据慢得让人着急,跟同时期的美国装备比差了一截。 更要命的是人机工效做得极差,机舱里连个正经厕所都没有,做饭休息的地方更是别想,发动机的噪音大到机组人员说话都得扯着嗓子喊,根本没法长时间执行任务。 苏联解体后,好多A50直接被扔在机场封存,看起来确实像一堆没用的废铁,这也成了“工业垃圾”说法的重要依据。 但要是因此就否定它的价值,那就太不公平了,A50刚服役那会儿,解决了苏联一个大难题,能在高空360度扫描周边空域,地面和海面上的目标都能抓得到,这在当时已经是很了不起的能力。 后来在一些实战场景里,A50也没掉链子,曾经精准捕捉到敌方战机动向,还帮着截获过关键通信信号,引导完成精准打击,这些都不是“垃圾装备”能做到的。 后来升级的A50U就更不一样了,算是彻底改头换面,老掉牙的模拟计算机换成了数字的,处理能力翻了好几倍,能跟踪的目标数量大幅增加,机舱里终于有了休息区和简单的餐饮设备,噪音问题也解决了不少,机组人员能更长时间执行任务。 雷达性能也提上去了,远处的导弹、轰炸机都能早早发现,还能把情报快速传送给地面和其他作战单位,要是真的一无是处,俄罗斯也不会花大价钱去升级改造。 最近俄乌战场上发生的事,倒让A50又成了焦点,但这次是因为一桩乌龙,一架价值好几亿美元的A50U居然被自己人打下来了。 当时乌军发射导弹过来,俄军防空部队赶紧拦截,结果第一枚导弹打中了来袭的目标,第二枚却误中了自家的预警机,这事儿听起来离谱,其实暴露的不是A50本身的问题,而是俄军协同作战和敌我识别系统的漏洞,战争打了这么久,俄军自己人误击自家飞机的事已经发生过好几次,跟A50的性能没多大关系。 现在说A50落后,更多是跟中美新一代预警机比,毕竟它的底子是苏联时期的设计,电子工业基础本来就不如西方,后来又受国际制裁影响,关键零部件不好找,升级换代的速度自然慢了下来。 俄罗斯想推进量产计划都没办法,因为好多系统还没测试到位,这才导致预警机数量越来越少,现在连24小时不间断巡逻都很难维持。 但把这些账都算到A50头上,显然没道理,评价一款装备不能脱离它的时代,当年A50完美满足了苏联的战略需求,解决了燃眉之急,这就不能算失败,它的缺陷更多是苏联电子工业整体水平的问题,不是设计上的根本性错误。 现在A50面临的困境,本质上是俄罗斯国防工业停滞的缩影,不是这架飞机本身有多差,而是后续的技术迭代跟不上了,又遭遇了实战损耗和外部制裁,才显得有些力不从心,要是拿现在的标准去苛求几十年前设计的装备,本身就不公平。 装备好不好用,关键看能不能解决问题,A50在它的黄金年代做到了,就算现在老了、落后了,也不该被骂成工业垃圾。 大家聊聊,你觉得评价一款老装备,该更看重它当年的贡献还是如今的短板?
10月16日,西班牙媒体《军事区》刊载了一篇文章,称社交媒体泄露的文件显
【53评论】【3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