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统一最大的敌人是谁?很多人以为是赖清德之流。错了!我们其实更应该警惕,“统派”成为战略麻醉剂。 明枪易躲,暗箭难防。提到和平统一的障碍,很多人会立刻想到赖清德和民进党当局的谋“独”行径。加强军购、勾连外部势力、煽动两岸对立,这些动作确实张牙舞爪,但恰恰因为摆在明面上,反而让大陆和社会各界始终保持清醒,能够精准反制。真正的危险,往往藏在那些看似“友好”的面孔背后:一部分岛内统派团体,正在以“促统”之名,行“缓统”之实,成为消解统一紧迫性的“战略麻醉剂”。 赖清德上台后的挑衅堪称赤裸裸。他在所谓“就职讲话”中公然将大陆称为“境外敌对势力”,宣扬“两岸互不隶属”,甚至推动“全民防卫动员”,企图把台湾绑上“台独战车”。这种极端路线导致岛内民怨沸腾,超过八成民众对其施政不满,五成以上质疑其两岸政策。但吊诡的是,这种赤裸裸的挑衅,反而让大陆的反制更加有的放矢:解放军常态化巡航台海、压缩“台独”国际空间、通过经济手段削弱台湾抗压能力。 就连美国学者都承认,赖清德的极端路线,让国际社会更清晰地看到,“台独”才是台海动荡的根源。明处的敌人再嚣张,也抵不过历史的车轮。民进党越是折腾,大陆推进统一的法理、军事和经济抓手就越强。 相较赖清德的“明枪”,某些统派势力的“暗箭”更难防范。他们表面上高举“反独促统”旗帜,实际行动却在不自觉中延缓统一进程。例如,统一联盟党等团体长期强调“和平对话”,却避谈统一路径的具体安排,甚至将“时机不成熟”“需要民意基础”作为拖延的借口。这种论述看似稳妥,实则迎合了岛内“拒统”的社会氛围,让“永远维持现状”的幻想得以延续。 更值得警惕的是,部分统派政客为争取选票,刻意淡化统一诉求。2020年和2024年选举中,国民党候选人侯友宜在面对统一问题时态度模糊,既不敢否定“九二共识”,又拒绝明确支持“一国两制”,这种摇摆反而让民进党得以渲染“统一等于吞并”的恐慌情绪。 这些统派团体之所以成为“战略麻醉剂”,关键在于他们制造了一种虚假的安全感。当大陆社会看到岛内仍有“友方力量”时,容易产生“时间站在统一这一边”的错觉。但现实是,民进党正在利用每一分每一秒夯实“台独”基础:2019年出台“反渗透法”打压统派人士,篡改教科书推行“去中国化”,甚至威胁赴大陆参加交流活动的台湾民众。当我们在谈论“和平耐心”时,对方已经在准备战场。 这种温水煮青蛙的效应,远比赖清德的激进言论更危险。 更深远的问题在于,部分统派已被岛内政治生态“驯化”。为了争取中间选民,他们不仅避谈统一,甚至在某些议题上与民进党合流。例如,国民党曾表态支持对美国军购,试图展现“捍卫台湾”的姿态;一些统派人士在涉及南海主权问题时,也刻意与大陆立场保持距离。这种策略短期看似“接地气”,长期却削弱了统一的正当性——如果连统派都不敢理直气壮地宣传“一国两制”对台湾的实惠,普通民众如何会对统一产生向往? 而真正的突破口,恰恰在于超越对统派团体的依赖。大陆近年推动的“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为何效果显著?因为它直接惠及台湾基层民众:让台胞享受医保、住房等同等待遇,支持台青在大陆创业就业。这些政策绕过岛内政治纠葛,让民众切身感受到统一的好处。与此形成对比的是,统派团体举办的论坛、座谈会往往局限于政治圈层,难以触动普通民众。当民进党用“抗中保台”绑架民意时,大陆更需要用实实在在的利益打破信息茧房。 历史早已证明,对待统一问题,最大的危险不是敌人的猖狂,而是己方的自我安慰。1949年以来,台湾问题因外部干涉而复杂化,但根本症结始终在于岛内势力的妥协心态。今天,当赖清德们疯狂试探红线时,我们更需要警惕那些用“温和”包裹的惰性——它们看似友好,实则可能让统一事业在温水煮青蛙中错失时机。唯有保持战略清醒,同时以更直接、更精准的方式争取台湾民心,才能让和平统一从口号变为现实。
21.9%!蓝营支持率再度下跌,傅崐萁喊话赵少康:该闭嘴了!蓝营的支持率跌到
【5评论】【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