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博社:法国希望欧盟考虑所有对华报复选项,德国同样支持对华贸易强硬,并愿意讨论使用“反胁迫”机制,作为对中方最新稀土出口管制措施的回应。 当中国宣布限制稀土出口时,最先紧张的是欧洲的制造业。稀土这种小金属,看上去不起眼,却是工业里绕不开的关键原料,没它机器就运转不起来。 消息传到布鲁塞尔,法国立刻主张要报复,中国一动手,欧洲的脸色就变了。德国也没闲着,态度罕见地强硬起来,连所谓的“反胁迫机制”都拿出来说事,一副要摆开架势的样子。 可真要追根究底,这种反应与其说是自信,不如说是习惯性地以为自己还能指手画脚。过去他们总觉得规则是自己定的,却忽然发现这回反过来了。 这事儿看上去只是经济摩擦,背后其实暴露了欧洲长期的惰性。几十年来,欧洲在美国搭的秩序里过得太舒服。 美国主导安全,欧洲躺着赚钱;美国开头,欧洲跟着唱和;久而久之,“听美国的”成了自然反应。 默克尔执政的那段时间,就是这种安逸的缩影。表面一片繁荣,出口创纪录,欧洲人安于现状,可创新的脚步早就落后。 依赖俄罗斯能源和中国市场的那种平衡,一开始被当作聪明的策略,最后成了拖不动的包袱。 默克尔一走,德国打回了原形:能源贵了、工厂难撑、经济增长停滞,靠惯性吃老本的日子走到尽头。 这场风波更像是一面镜子,让欧洲看到过去不愿承认的事在全球格局里,他们其实没有想象中那样独立。面对美国,他们嘴上讲平衡,心里却知道离不开。 离开了,美军不在,防线就空了半截。于是欧洲越强,反而越补美国的短板。他们做芯片、搞科技,结果成果还是流向美国军工体系,成了帮别人加固势力的砖头。 这也是为什么中国这次的动作不是单纯的贸易反制,更像是一次“立规矩”的提醒。欧洲喜欢谈规则,可真按规则办事时,他们却最先急。 中国用稀土管制这一步告诉他们,时代变了,谁都不能永远享受特权。不管是法国的红酒,还是德国的机器,中国都有足够的牌可以打,而规则要重新建立在互相尊重之上。 事实上,中国并没打算关上大门。市场还在,合作也仍有空间,但得在新的基础上继续。欧洲要重新审视的,不是中国是否“听话”,而是自己还拿什么参与竞争。 问题不在能源,不在市场,而在他们自己的企业。中国在新能源、汽车、芯片这些领域越走越快,而欧洲的那些传统巨头,看起来光鲜,其实早被新技术甩开了几条街。 稀土风波只是个信号。它让欧洲体会到,规则可以换手,优势也会转向。靠优越感撑住的世界,终究要迎来现实的冲击。 欧洲要想不被时代抛下,就得从舒适梦里醒一醒。真正的出路,不在布鲁塞尔的会议室,而在能不能重新点燃创新的动力。 世界的格局早就不再是一边倒的故事,中国的崛起已经成了无法忽视的事实,而欧洲若还停留在过去的幻觉,那就只剩被动挨打的份。
一刀捅向中国,另一刀捅俄罗斯,这个国家,恐怕要拉整个欧洲陪葬 先说捅向中国的
【50评论】【12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