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时评人黄征辉呼吁:若大陆满足“两个条件”,台湾应尽快与大陆统一,第一个条件是,保留台湾现有制度,但第二个条件,保留台湾现有军队,这可就触到红线了。 大家怎么看,一起评论区唠唠! 黄征辉的“两条件统一论”,最近在岛内外都炸开了锅,一个条件松,一个条件紧,松的还好说,紧的那条直接顶到红线,简单讲,他说只要大陆愿意让台湾保留现有的制度和军队,统一就可以谈。 这话乍听像是求和平的理性提案,但仔细掰扯,其实一半靠谱、一半离谱。 先说能谈的那半,他所谓“保留现有制度”,包括选举方式、司法体系、经济规则甚至文化教育,都算在内。 这其实和“一国两制台湾方案”的思路一致——制度、生活方式都能保留,只要在“一个中国”的框架里运行。 而香港、澳门已经做了样本,几十年下来,货币、法律、教育体系都没乱,连茶餐厅都还照开,这说明只要承认主权归属,社会运作完全可以有自己的节奏。 但“保留军队”这一条,就不是政策灵活能解决的问题了,这触到的是国家主权的底线。 国防是一个国家的象征,一个国家不可能存在两支独立武装,更别提台湾这支军队还与美国、日本有深度捆绑。 从训练体系到装备标准,再到情报交流,台军和美军几乎是半一体化的状态,如果还让它原封不动地保留,那不就等于在中国领土上留了一个“外力接口”? 这不仅是军事问题,更是政治风险。 大陆经历过军阀割据的年代,对分裂隐患极度敏感,历史上只要权力多中心,国家就动荡不安。 而统一之后还留一支“自保军”,这就像在屋里留一根随时可能起火的导线,怎么看都不安全。 从逻辑上讲,国家可以在法律上承诺自治范围,但军权这东西不能立法分层,因为国防指挥权只有唯一性,一旦出现双指挥链,整个防务体系都会失效。 换句话说,制度可以“各自运行”,军权必须“集中指挥”,这不是政治姿态,而是国家运行的硬逻辑。 所以大陆的态度一直很清楚——统一可以有弹性,防务必须一体化。 黄征辉可能是真想找个让岛内人“心理好过”的台阶,但他忽略了一个基本事实:安全感不是靠自己留支军队,而是靠国家防务体系的整体安全。 真正的和平,不是两边都握枪,而是大家都不用再开枪。 这一点,其实才是两岸分歧的核心:台湾社会把“有军队”当安全,大陆则认为“去军队化”才安全,这种认知错位,不是靠一纸协议能抹平的。 而要让这事往前走,得把“能谈的”先落地,把“不能谈的”明说。 能谈的那一半,叫“制度包”,它的内容很具体:司法、财政、教育、语言、文化,这些都能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保留。 只要主权清晰,地方制度完全可以多样,生活层面更简单,让两岸民众能自由来往、就业、养老、就医、结婚,这才是大家最关心的事。 要让人信服,就得让他们看到统一后的生活不只没变,反而更方便、更有保障。 不能谈的那一半,叫“军权包”。 这部分的底线清清楚楚:军事指挥权、武器系统采购、对外军事协定、情报通讯网络,全得归中央统一,国防和主权绑在一起,不存在地方版本。 要让台湾社会放下心,还得靠另一套方案——“保安不保军”。 意思是,台湾未来可以保留地方层级的警察、宪兵、海巡这些安全力量,但它们属于地方公共安全,不属于军队,也要纳入统一备案与指挥,这才是真正既尊重地方感受,又守住国家底线的做法。 过渡期也得讲究方法,人得安置、装备得处理、信息得切断,可以列“双清单”:哪些单位裁撤、哪些改编、哪些转岗,这样能让台军人员看到未来有出路,不至于被动抵触。 但要想让这套机制跑起来,还得修复信任。 信任不是靠喊口号,而是靠机制,大陆可以立“特别法”,明确自治范围和权益保障;定期公布白皮书、接受第三方观察,确保承诺不是一句空话,还可以设法律协调与申诉渠道,避免岛内民众觉得“回归后就没发声空间”。 统一说到底,不是口号,而是系统工程,必须先稳住民生,让大家看到实实在在的好处。 直航、直邮、直付恢复起来,教育、医疗、养老资源打通,经济活络起来,老百姓自然不抵触,等岛内社会发现和平能带来收入、房价稳、年轻人有工作,所谓的“安全焦虑”就会慢慢消解。 当然,还得提防外力搅局。 美日那些老套路不会停,媒体炒、舆论带、军售施压都是常规操作,大陆要做的是提前布防:快速澄清谣言、稳定市场波动,最重要的是保持民生不中断,越稳定,外部干预越无效。 最后得说,这事要成,靠的是一软一硬:制度的延续是“加速器”,军权的统一是“压舱石”,一头让人心安,一头保国家安。 而未来的统一不靠情绪,也不靠喊口号,而是一步步交付成果,等那天到来,不会是因为谁喊了“要统一”,而是因为所有人都发现,这样生活,才真稳、真安全。 对此,大家有啥想说的呢?麻烦看官老爷阅读后点赞关注,谢谢! (个人观点,理性观看)
台湾名嘴周锡玮一针见血地点评:郑丽文遇到好时候,因为中国大陆太强了,在全世界唯一
【35评论】【7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