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萨克斯坦与中国达成一致,赢麻了, 中国将从哈萨克斯坦进口猪肉,包括冷冻肉、冰鲜肉、猪内脏等副产品以及热加工制品,目标年进口约10万吨,虽然不多,仅占中国年消费量的5500吨的0.18%,但是,对于哈萨克斯坦而言,创造了更多机会以及外汇的收入。 说起哈萨克斯坦,大家第一反应肯定是“骑马的游牧民族”“清真食品的天堂”,但谁能想到,这个71.3%人口是穆斯林的国家,居然藏着中亚最厉害的养猪产业? 这事儿得从苏联时期说起,当时哈萨克斯坦北部的科斯塔奈州,集体农庄养猪养得那叫一个溜,1990年生猪存栏量直接飙到320万头。 后来苏联解体,哈萨克族人口比例从40%涨到71.3%,再加上宗教因素,养猪规模缩水了不少,但2025年还是有49.87万头猪,一年能产8.6万吨肉。 更逗的是,哈萨克斯坦人吃猪肉还分“两派”:71.3%的哈萨克族人几乎不吃猪肉,但14.6%的俄罗斯族和欧洲裔群体却“吃得很欢”,人均一年能吃3.2公斤,这就导致国内猪肉“自己人吃不完”,只能想办法往外卖。 2024年他们已经往亚美尼亚卖了20吨冷冻猪肉,还跟格鲁吉亚谈每月400吨的订单,现在中国市场一开放,直接给养猪户们打了针“强心剂”。 对中国来说,这桩买卖也是“刚需”,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猪肉消费国,2024年人均一年要吃42.3公斤猪肉,但进口依赖度高达8.5%,主要靠巴西、西班牙这些远地方供货。 最近几年非洲猪瘟闹得厉害,国际贸易又老出幺蛾子,供应链安全成了“心头大患”,哈萨克斯坦的猪肉一来,直接解决了两个大问题: 第一,人家是非洲猪瘟非疫区,进口更放心; 第二,72小时就能从哈萨克斯坦运到中国,比从欧洲运过来新鲜多了。 从产品上看,哈萨克斯坦打算给中国卖90%的冷冻分割肉,跟中国从俄罗斯进口的热鲜肉刚好互补,价格也实在,到岸价16块钱一公斤,比欧盟同类产品便宜12%,做快餐原料、加工肉制品特别划算。 专家算过,要是真能实现10万吨年出口,中国冷冻猪肉的进口均价能降1.3%-1.8%。 哈萨克斯坦可不满足于只当“卖肉小哥”,他们的计划分三步走: 2025-2026年,先搞遗传育种中心,引入约克夏、长白猪这些好品种,把母猪一年能生的断奶仔猪数(PSY)从18头提到22头; 2027-2028年,推进“养殖+加工”一条龙,在北哈州建5个万吨级加工园区; 2030年,直接当中亚猪肉出口的老大,对华出口目标定在10万吨/年。 政策上更是“开绿灯”:外资能租土地25年,养殖用地一年租金才22块钱人民币一公顷;“Agribiz-2020”计划给固定资产投资30%的补贴,出口企业还能退15%的税;中哈农业合作示范区还给出“前三年免税,后三年减半”的所得税优惠。 这些政策一出来,中安牧业、中信建设这些中企都抢着入局,从养猪到做饲料,从冷链运输到卖肉,中哈养猪业直接“深度绑定”了。 对哈萨克斯坦来说,养猪业是“老手艺”碰上“新需求”,苏联留下的产业底子,加上政府使劲扶持,还有中企带着技术来帮忙,这个“骑马民族”在养猪赛道上跑得那叫一个快。 关键人家没被“穆斯林不能养猪”的标签绑架,毕竟能让老百姓赚钱、国家赚外汇的买卖,为啥不干? 对中国来说,这桩买卖是“供应链安全”和“市场多元化”的双赢,与其把鸡蛋全放在巴西、西班牙的篮子里,不如多开几条“中欧班列养猪专线”。 72小时直达的新鲜猪肉,不仅让吃货们吃得更好,还能倒逼国内养猪业升级——有竞争才有进步嘛。 最让我觉得有意思的是,这桩买卖打破了好多“刻板印象”:穆斯林国家能养猪,中亚国家能搞现代农业,“一带一路”能落到猪肉这种“接地气”的领域。 或许,这就是全球化的魅力,差异不是障碍,包容才能共赢,当哈萨克斯坦的猪肉走上中国餐桌,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农产品的流通,更是一个国家用经济理性写出的“逆袭故事”,毕竟,在生存和发展面前,任何标签都得靠边站。
美国又出新限制,不许向中国出口高端光刻胶,TCL立马终止1.2万吨进口订单,转头
【2评论】【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