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无人机巨头大疆做了个重要决定:因为美国法院坚持把它列进“中国军工企业”清单,大疆正式向美国联邦上诉法院提起上诉。 说起大疆这事儿,得从头捋捋。这家深圳的公司,全球民用无人机市场老大,份额稳稳占了八成以上,美国那边更是高达九成。农场主用它洒农药,电影圈拍航拍镜头,救援队搜救灾区,这些都是日常。结果呢,2022年美国国防部一纸文件,就把大疆塞进所谓“中国军工企业”清单里头。这清单叫Chinese Military Companies List,简称CMC,本来是针对那些被认定支持中国军方的企业,限制美国政府采购和投资。可大疆呢?它压根儿没军方背景,纯民用生意。这标签一贴,麻烦就大了,影响出口、融资,还让用户头疼找替代品。 事情起因是2020年美国国会通过的《国防授权法案》,要求国防部每年更新这个名单。2022年1月,大疆莫名其妙上榜,当时国防部文件里头就几行字,说大疆“可能”跟军方有联系,但没甩出啥硬证据。文件里提了些模糊的“情报来源”,可大疆问了好几轮,国防部那边回的都是官腔,没正经回应。大疆不是吃素的,创始人汪滔那帮人琢磨着,这不合理,得走法律路子。2024年10月18日,他们在美国哥伦比亚特区地方法院正式起诉国防部,要求法院判名单无效,把自己摘出去。起诉书里头列了长长一串事实:公司是私营的,没军方股份;技术纯民用,全球认证过关;还加了地理围栏功能,靠近敏感区自动锁死,改装设备也侦测得出。 法院受理后,审理拖了快一年。2025年9月底,法官保罗·弗里德曼敲定判决。结果呢?一半一半。法院同意大疆的多数论点,认定国防部证据不足,没法证明大疆受中国军方控制或直接合作。文件里那些“核心指控”,比如军方持股、数据共享啥的,全被驳回。法官直说,国防部“没拿出可靠依据”。可关键是,名单没撤。法院留了后门,理由是大疆有“国家企业技术中心”资质,这在国内是高科技企业的荣誉证书,但美国那边解读成跟政府走得近;再加上无人机技术有“双重用途”潜力,能民用也能军用,所以维持原决定。这逻辑听着就别扭,苹果手机、特斯拉电池不也双用?为啥单拎大疆出来说事儿。 大疆不干了。10月14日,他们直接向美国哥伦比亚特区巡回上诉法院递交上诉书。这步棋走得稳,上诉焦点直指国防部的行政程序有问题:证据标准太低,决策过程不透明,违反了《行政程序法》。大疆律师团准备的材料厚厚一摞,包括用户证词和市场数据。美国农场主抱怨,换了其他牌子无人机,电池续航差,图像模糊,洒药效率掉一半,成本多出好几倍。救援组织也说,旧设备响应慢,搜救延误。国际认证报告也附上,证明地理围栏和数据加密合规。DJI官网上发了声明,重申公司独立运营,没军方痕迹,坚持用法律维护权益。 这上诉来得及时,因为美国国会那边动静不小。2025财年国防授权法案里头,有条款要禁售中国无人机给联邦机构,还要求“国家安全机构”评估大疆和另一家Autel的风险。要是通过,2026年1月起,美国政府采购就得绕开大疆,影响连锁反应大。想想看,美国农业用地广,靠无人机巡田省时省力,现在禁了,农民得多花钱买贵货,效率还跟不上。电影业、地产勘测这些领域,也得跟着遭罪。DJI在美国市场份额那么高,禁令一出,供应链乱套,国产替代短期内跟不上节奏。 搁谁身上,这都得较真。CMC名单从2020年建起,本意是堵中国军工融资渠道,可执行起来漏洞百出。国防部每年更新,名单从几十家膨到上百家,好些企业像大疆这样,纯商业背景,却被硬塞进去。2023年就有华为、中兴上诉过,部分撤了,但DJI这回是头一遭直怼国防部。法院9月判决虽维持名单,但驳回核心指控,这给上诉开了口子。法律专家分析,巡回法院可能更注重程序正义,要是翻盘,大疆就能彻底脱钩。反之,名单稳住,DJI得继续游说国会,推迟禁令执行。 说到底,这事儿折射出中美科技摩擦的缩影。无人机这行,技术门槛高,中国企业占优,美国想卡脖子,就用安全名义下手。可现实是,全球供应链连着呢,美国用户离不开大疆的性价比。台湾地区防务部也买过大疆设备,用来巡边,但那头儿叫防务部采购,不是军售。DJI早声明,敏感区禁飞,数据不外传。禁令真落实,伤的还是自家产业。农业部报告显示,美国农场无人机使用率超六成,大半是DJI,换了后产量可能降1-2%,经济损失上亿刀。大疆这步上诉,不光是为自己出气,还给其他中国高科技企业打了样。
全球无人机巨头大疆做了个重要决定:因为美国法院坚持把它列进“中国军工企业”清单,
义气先义
2025-10-21 17:12:38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