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工大撤退,中国能接住这波红利吗? 2025年化工圈最大的瓜,莫过于全球

康安说历史 2025-10-21 16:50:09

全球化工大撤退,中国能接住这波红利吗? 2025年化工圈最大的瓜,莫过于全球巨头集体“关门大吉”,欧洲首当其冲成了重灾区。 2025 年化工圈的 “搬家潮” 里,欧洲成了最热闹的 “清仓现场”,但这波撤离非但不是行业寒冬,反倒给中国递来了现成的 “红利大礼包”。 欧洲化学工业委员会的报告早算过账,2023 到 2024 年两年间,欧洲硬生生关掉了 1100 万吨 / 年的化工产能,光乙烯、丙烯这类基础原料就砍了 286 万吨,相当于把大半个中等规模的石化基地直接叫停。 究其原因,全是 “成本两座大山” 压垮的 —— 俄乌冲突后天然气价格飙涨,让依赖合成气的化工装置成了 “烧钱机器”,巴斯夫德国总部那边不少合成氨、TDI 产业链装置要么停摆要么降负荷,再加上欧盟 2026 年要开征的碳边境税,企业光是算碳成本就得头疼,不跑路才怪。 而中国这边早就备好了 “接盘” 的底气,7 部门联合出台的《石化化工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可不是白纸一张,2024 年石化化工行业增加值占工业的 14.9%,增速比工业平均水平还高 0.8 个百分点,炼油、乙烯等 20 多类基础化学品产能全是世界第一,这底盘稳得很。 最直观的就是巨头们用真金白银投票,巴斯夫把 2025 年 40% 的投资预算 —— 足足 20 亿欧元砸进了广东湛江,这个总投资 100 亿欧元的基地堪称 “全球化工界的大手笔”,9 月份刚完成 100 万吨 / 年乙烯联合装置的机械竣工,8 月就已经给广东的客户送了首批丙烯酸丁酯产品,比原计划还早了不少。 2025 年底全面投产后,这里就成了仅次于德国总部的全球第三大基地,从基础化工到高性能材料的全产业链都能搞定。 不止巴斯夫,英力士、陶氏、三菱化学这些老牌玩家也在欧洲砍产能的同时往中国跑,德国化工协会的数据显示,近五分之一的德国化工投资都流进了中国。他们图的可不是小恩小惠,而是实打实的综合优势。 能源成本就是最实在的诱惑,欧洲天然气价格飙升后,中国的煤炭、天然气供应稳定性成了 “香饽饽”,再加上劳动力和原材料成本优势,生产同样一吨乙烯,中国的成本能比欧洲低三成不止。 更关键的是市场就在眼前,2024 年中国纯苯消费量占全球 43%,产量占 39%,从汽车用的合成树脂到电子设备需要的高端化学品,自家门口就能消化大半产能,不像在欧洲生产还得折腾运输,交货周期能缩短一半以上。 中国的产业链配套更是让巨头们舍不得走,湛江东海岛石化园区里,巴斯夫的装置刚建起来,上下游的配套企业就跟着落地,从原料供应到产品分销全是 “近距离服务”。 国内本身就有完整的化工产业集群,万华化学、恒力石化这些本土龙头早就把基础打好,外资进来不用从零开始建供应链,这可比在欧洲单打独斗省心多了。 政策上的支持也很到位,超长期特别国债能支持设备更新,环评审批还能提速,地方上的税收减免、土地优惠更是精准对接,难怪科思创这些企业不光建工厂,连研发中心都往中国搬,毕竟在这里既能搞生产又能搞创新,两头不耽误。 有人担心外资进来会抢饭碗,其实大可不必,2024 年中国化学原料制造业利润率虽然跌到 4.5% 的周期底部,但本土企业早就练出了竞争力。 巨头带来的先进技术反倒是 “免费的师傅”,比如巴斯夫的非离子表面活性剂装置投产后,国内企业跟着学技术、抓管理,反而能加速高端化转型。 而且这波转移还能带动就业和产业链升级,湛江基地光建设阶段就创造了大量岗位,投产后还能拉动周边配套产业,形成新的增长极。 更重要的是,中国接住的不只是产能,还有全球化工产业的话语权,随着更多高端产能落地,过去依赖进口的高端精细化学品也能慢慢实现国产替代,这可比单纯接产能的红利值钱多了。 现在欧洲的产能关停潮还在持续,而中国这边的化工园区已经忙着 “腾地方” 接新项目,政策托底、市场够大、成本够低、产业链够全,这波红利接得既稳又实,后续的增长潜力只会越来越足。

0 阅读:155
康安说历史

康安说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