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发现日本拿了快30个诺奖,却登不了月球火星;而英法德,加起来200多个诺奖,也

康安说历史 2025-10-21 16:50:08

我发现日本拿了快30个诺奖,却登不了月球火星;而英法德,加起来200多个诺奖,也登不了火星,然后再看看我们,月球火星,都上去了,还从月亮上挖了把土回来。 这次诺贝尔奖名单中,并没有我国科学家的身影,很多国人或许灰心丧气,但要知道的是,获得诺贝尔奖的数量,从来都不是和一个国家的科技水平直接挂钩。 首先得戳破一个误区:诺贝尔奖本质是 “怀旧奖”,跟当下的科技硬实力根本不同步。2025 年诺奖那 9 位得主,最年轻的都 60 岁了,最老的 88 岁,他们做出获奖成果的时间早得离谱 —— 物理学奖的实验是 1984 年做的,距今整整 40 年。 有数据统计,2011 到 2019 年,化学奖从成果发表到获奖平均要等 30 年,生理学或医学奖也得 26 年。这意味着现在拿奖的人,代表的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科研水平,而中国的科研爆发也就是最近十几年的事,哪能这么快轮到?就像你刚考上大学,没人会给你发小学三好学生奖状,一个道理。 再看诺奖的 “偏心” 领域,它盯着的是基础研究的原创发现,比如谁先找到个新分子、发现个物理效应,可航天这种硬核工程根本不在它的评选清单里。 日本那 24 个诺奖(算上近年新增的差不多 30 个),大多集中在物理学、化学的基础理论领域,英法德加起来 200 多个,也多是这类 “实验室里的突破”。 但实验室里厉害不代表能搞工程,日本折腾了多年的 “辉夜姬” 探月器,2007 年发射,最后只带回来 0.1 克月壤,还不及中国嫦娥五号 1731 克的零头,更别说登火星了,他们的 “希望号” 探测器早就在太空迷路了。 英法德更有意思,搞个火星探测得凑份子搞欧盟合作,“火星快车” 绕了十几年也没落下巡视器,独立探火连门都摸不着。 这就牵扯到中外科技发展的路子不一样。欧美日早早就把基础研究经费堆到 12% 以上,法国甚至高达 25%,自然容易出诺奖级的基础成果。 中国 2022 年研发投入虽突破 3 万亿,占 GDP2.55%,但基础研究经费占比才 6%,早期都把钱砸在 “能落地、能救命” 的应用领域了。 毕竟当年别人都能造原子弹了,我们还得先解决粮食和工业基础问题,哪有闲工夫慢悠悠搞百年后才可能获奖的理论研究? 但这种 “实用主义” 反而成就了航天奇迹:长征五号火箭运力能顶欧洲阿丽亚娜火箭,天宫空间站是全球唯一在轨的太空家园,天问一号一次性实现火星 “绕、落、巡”,这可是美国都花了几十年才走完的路。 更有意思的是,诺奖早成了 G7 国家的 “小圈子游戏”。2025 年诺奖科学类 9 个得主,全是美西方背景,两个看似非 G7 的还揣着英美双重国籍。 奥地利媒体都忍不住问:中国就一个屠呦呦拿过科学诺奖,怎么科研实力能逼得美国紧张?答案藏在数据里:2024 年中国发表的科学论文近 90 万篇,首次超过美国的 50 万篇。 自然指数榜单上,中国早超越美国成了世界第一,全球前 12 的科研机构里中国占了 11 个,中科院更是力压哈佛。这些实打实的当下实力,诺奖的 “滞后滤镜” 根本照不出来。 说白了,诺奖就像老照片,记录的是过去的风光;而探月探火是实时直播,展现的是现在的肌肉。日本拿着几十年前的 “老奖状”,却造不出能挖月壤的探测器;英法德抱着两百多个 “历史勋章”,火星车还得靠凑钱合造。 中国呢,虽然 “老照片” 不多,但直播镜头里已经能在月球挖土、在火星遛车了。等再过二三十年,现在中国搞的这些硬核研究也到了诺奖的 “颁奖时差”,到时候可能就轮到别人纳闷:怎么中国诺奖和科技成就一样多了?

0 阅读:0

猜你喜欢

康安说历史

康安说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