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光烈曾提出:“晚打不如早打,小打不如大打,打一个,不如拉日本一起打!”然而,令世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位坚定的发声者,竟于2024年11月12日悄然离世,享年84岁。此时此刻,他的言辞仿佛又在耳边回响。 说起梁光烈这个人,在咱们国防史上绝对是个响当当的角色。他那句关于台海问题的表态,搁到现在看,还带着一股子直来直去的劲头。梁光烈1940年12月9日出生在四川三台县一个普通农家,那时候的乡村日子苦哈哈的,家里靠几亩薄田过活。他从小就帮着父母干农活,尝尽了穷苦滋味。1957年11月,他下定决心报名参军,次年1月正式入伍,分配到陆军第一军一师二团当战士。刚进部队,就被送到朝鲜战场,那地方战火刚歇,危机还没散,他从基层干起,边训练边适应军营规矩。1959年11月,他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军旅生涯正式拉开帷幕。 梁光烈的军旅路走得稳扎稳打,早年主要在步兵部队磨炼。1960年代,他参与边防巡逻和实战准备,那段日子部队任务重,他一步步从战士升到班长、排长,积累了不少一线经验。1970年代,他进军校深造,系统学了战术指挥,毕业后调到师级岗位,负责训练和演习组织。1980年代初,他升任第二十军副军长,那时候军队正搞改革,他参与了不少部队调整工作。第二十军后来成了陆军体制改革的试点集团军,他从替补军练到主力,亲手抓了多次实兵对抗,推动部队从老式打法转向现代合成化。1985年,他接手第二十军军长,前任杨得志是老帅级人物,给他留下的底子厚实,他上任后重点抓了装备更新和机动能力,部队战斗力上台阶。 1990年代,梁光烈转战更高层。1990年,他出任第五十四集团军军长,负责东北方向防务,那片地儿地形复杂,他组织了多次冬季拉练,确保部队能吃苦耐劳。1995年,调北京军区副司令员,参与首都防空和快速反应体系建设。1997年,升沈阳军区司令员,开始深入研究对台作战思路,那时候台海形势敏感,他提出要加强两栖登陆和海空协同,部队演练从近海转向远海。1999年,台海局势吃紧,中央军委直接点他去南京军区当司令员,他上任后加紧军事斗争准备,组织大规模海上练兵,建起攻防一体战场体系,反对“台独”分裂的准备工作推进得有条不紊。2002年,他升总参谋长,对作战部大刀阔斧改革,设了新局室,强调真打真练,一切围绕实战转。2007年,转沈阳军区司令员,继续抓东北亚防务,直到2008年3月出任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 梁光烈那句“晚打不如早打,小打不如大打,打一个,不如拉日本一起打”的话,出自2005年中美军事交流场合。那年头,台海周边风声鹤唳,台湾地区“台独”势力动作频频,美日那边军舰巡航、武器销售接二连三,外部干预的苗头越来越明显。日本还修周边有事法案,摆明要插手地区事务。梁光烈当时是总参谋长,在交流会上直言不讳,点明拖延只会让局面复杂化,零敲碎打解决不了核心问题,尤其是针对美日可能的联动,得展示全面决心。这话不是空喊口号,而是基于对台海全链条的判断:台湾地区问题牵扯周边格局,早明确底线,能让对手掂量代价,避免误判升级。梁光烈自己经历过边防一线,知道战争不是儿戏,他的表态更多是战略信号,用来稳住阵脚,而不是主动挑事。 从国防部长任上说,梁光烈干的实事不少,抓住了国防现代化的关键节点。2008年上任,正赶上军队改革加速,他分管国防动员、边海防等工作,国家国防动员委员会副主任、国家边海防委员会主任的帽子一戴,干劲十足。2010年,他主导《国防动员法》的制定,这部法不是纸上谈兵,而是把军队需求和地方资源对接起来,从后勤保障到民兵组织,全链条覆盖。在现代战争里,光靠正规军不够,得调动全国潜力,他推动立法小组逐条把关,确保操作性强。法通过后,国防动员演练多了起来,地方和军队协调顺溜,国家战略底气足了圈。 边海防建设上,他也没闲着。2010年起,他用五十多天时间跑遍全国边境一线,从黑龙江黑河到海南三亚,从陆地到海岛,实地查了上百处薄弱环节。调研中,他强调边海防就是国家院墙,不牢靠里面就不稳,推动修缮基础设施,加固哨所和雷达站。广东广西那趟调研,他就点出要适应新形势,建科学发展体系,资金和技术倾斜到位。南海方向,他抓了常态化巡航准备,海警力量跟上,岛礁防御体系初具规模。这些工作不是大跃进式,而是步步为营,注重实效。 装备现代化是另一块重头戏。2012年11月,辽宁舰正式入列,这是中国第一艘航母,海军从近海防御迈向远海护卫。梁光烈在任上明确表态,航母不是摆设,而是真刀真枪的战斗力起点。他推动辽宁舰从改装到训练的全过程,编队演练从渤海起步,向蓝水扩展。这艘舰服役后,开了中国航母编队的头,山东舰、福建舰的跟进,都踩在他铺的路子上。同期,空军隐身战机批量生产,海基力量增强,这些成果背后,他的推动作用显而易见。他常说,和平不是天上掉的,得靠实力和决心守住,这话听着朴实,却道出国防建设的门道。
最初拟定开国上将名单里,原志愿军第9兵团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王建安名列前位,而最后下
【7评论】【4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