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大势已去的蒋介石败逃台湾时,不光在船上塞满成箱成箱的金条和数不清的故宫国宝,还带走了道士张恩溥,蒋介石明明是虔诚的基督徒,为何要带一个道士走呢? 这个穿玄色道袍的老人,是道教正一派第63代天师张恩溥。 就连他自己都不明白,为何虔诚基督徒蒋介石非要带他去台湾? 张恩溥的身份,得从一千八百年前说起。 东汉张道陵在江西龙虎山创正一派,立下“天师”传承规矩。 “子孙世袭,代代称“天师”。” 到张恩溥这儿,已是第63代。 他的手里,攥着三件“镇派之宝”,天师玉印、道经师宝印、法剑,每样都是道教正统的象征。 在南方,尤其是江西、福建、台湾,“天师”二字重如千钧。 农民求雨要请天师画符,商人开市要请天师择日,连地方官断案都要请天师“敕令”。 张恩溥的天师府,不仅是宗教场所,更是南方社会的“隐形权力中心”。 1926年,北伐军打到了江西,方志敏当时正带着农运队搞土地改革。 第一个就盯上了张恩溥。 他不仅是“天师”,更是占着八县五千亩良田的大地主,靠“符水治病”糊弄百姓,武装仆从横行乡里。 农民恨他入骨,背地里叫他“驼子张”。 后来,他们分了他五千亩良田,砸了天师府,连玉印都被没收。 可即便如此,信徒们仍把他当“能通神的活菩萨”。 他被游街示众时,双腿打颤,曾经威风的“天师”成了人人喊打的“封建余孽”。 他以为这辈子完了,却没想到,1927年蒋介石救了他。 那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方志敏率农运队冲进天师府,张恩溥吓得躲在后院柴房。 后来朱培德释放他,还归还了玉印、法剑。 可等他回龙虎山,天师府已一片狼藉。 就在他一筹莫展时,上海突发七天七夜大火,市民哭嚎,军队束手。 蒋介石听说“张天师能祈雨”,赶紧把他请到龙华庙。 张恩溥在庙前设坛,踏罡步斗,念咒画符。 说来也奇怪,法事刚完成,天空中立马乌云压顶,没几分钟就下起了暴雨倾盆,大火竟被浇灭。 顿时,市民涌上街头喊“张仙师显灵”,蒋介石趁机表彰他,还封他当第20军副军长。 这一仗,张恩溥成了上海宗教界“话事人”,正一派也跟着扬眉吐气。 打那以后,两人成了“利益共同体”。 蒋介石要借张恩溥的宗教影响力,安抚南方民心。 张恩溥要靠蒋介石的权势,重振天师府。 抗战时,蒋介石派兵守龙虎山,张恩溥则为军队祈福。 这种互惠,一直维持到1949年。 1949年,蒋介石败局已定。 当他盯着船舱里成箱的金银、国宝时,特意叮嘱:“把张天师带上。” 那么,一个基督徒,为何执着于一个道士? 其实,他要抢的,是“中华正统”的文化话语权。 大陆新政权以无神论立国,蒋介石却想证明真正代表中华五千年道统的,在台湾。 儒家有孔子77代孙孔德成,佛教有藏传活佛章嘉呼图克图,道教自然得有张恩溥。 这三个人,代表了儒释道三家的“活传承”。 蒋介石的这行为,说白了就是要让全世界看:“台湾才是中华文化的“根”,大陆不过是“断了线的风筝”。” 二者,蒋介石也有私心。 国民党高层信道的不少,陈诚、何应钦都和道教有交情。 军统少将萧天石更是个道学迷,总劝蒋介石“稳住天师,就能稳住人心”。 在这风雨动荡之际,张恩溥攥在手里,就能稳住所有人。 有天师在,信徒就不会散,国民党就有“神灵护佑”的底气。 张恩溥本不想走。 龙虎山是天师府的根,离开这儿,张氏千年祖庭便失了道统根基。 可留在大陆呢? 他见过方志敏的暴动队,听过农民骂他“驼子张”,怕被清算。 左右为难时,蒋介石的命令到了。 1949年,张恩溥抱着玉印,跟着国民党军队南撤。 这一路,他心里念叨的只有一句:“祖庭,我终是回不去了。” 1950年,他在台北设“台湾省道教会”,重建“嗣汉天师府”。 他做的第一件事,是整顿台湾道教。 当时山头林立,规矩混乱,他以“天师”之尊重新制定授箓制度,把分散的道士拧成一股绳。 这看似是宗教整顿,实则是帮国民党整合民间力量。 他在台湾二十九年,没再回过龙虎山。 1969年病逝时,床头还摆着从大陆带去的玉印拓片。 他或许没想到,自己带去台湾的“道统”,会在海峡对岸开出别样的花。 有人说,这是历史的巧合。 可细想,早有伏笔。 当年蒋介石带张恩溥去台湾,本是想“绑住”道统,却不想,这“绑缚”反而让道教在台湾扎了根。 如今的两岸道教交流,何尝不是当年那粒种子的开花结果? 主要信源:(微信公众平台——六十三代张恩溥天师生平、张恩溥 - 百度百科)
白崇禧一生三次逼的蒋介石下野,多次不听蒋介石的调遣,最离谱的是蒋介石请他出任淮海
【1评论】【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