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崇禧一生三次逼的蒋介石下野,多次不听蒋介石的调遣,最离谱的是蒋介石请他出任淮海战场最高指挥官,他也当面同意了,可是晚上回去睡了一觉,第二天一醒就给蒋介石去电他说他不干了,然后脚底抹油溜了,把蒋介石气的够呛。[无辜笑] 1948年10月辽沈战役以国民党军队全军覆没告终,东北野战军全歼47万国军,其中包括蒋介石嫡系的新一军、新六军等王牌部队,东北丢失后,华北门户大开,国民党在北方的统治摇摇欲坠。 11月初解放军集结60万大军准备发起淮海战役,国民党方面称之为“徐蚌会战”,投入兵力80万,这场战役的胜负将直接决定长江以北的归属,蒋介石心里很清楚,再输一次,南京政权就真的完了。 蒋介石此时最需要的是一个能打硬仗、又能协调各派系的统帅,他想到了白崇禧。这位广西人时任华中剿匪总司令,手里有30万桂军和中央军,更重要的是他早在半年前就警告过蒋介石:“守江必先守淮”。 白崇禧当时的建议是把主力部队集中在蚌埠附近,不要分散兵力,主动出击打乱解放军的部署,可蒋介石没听,反而让刘峙、杜聿明各自为战,现在徐州前线已经陷入被动,解放军正在分割包围国军各部,白崇禧当初的判断被证实了。 11月中旬某天蒋介石亲自给白崇禧打电话,措辞恳切地请他马上到南京来,接任徐蚌前线总指挥,统一调度刘峙的徐州“剿总”和杜聿明的第二兵团,电话里蒋介石说得很明白,现在只有你能救这个局面。 白崇禧当天就飞到了南京,在总统府的会议室里,蒋介石当着何应钦、顾祝同等人的面,再次请他出任前线最高指挥官,白崇禧提出了几个条件:必须有完全的指挥权,刘峙和杜聿明都得听他的,前线部队的调动不能受南京干涉。 蒋介石全部答应了,白崇禧当场点头,说那我接,会议室里的人都松了口气,觉得徐蚌前线总算有救了,国防部连夜准备了任命状,准备第二天正式发布命令。 第二天早上7点多,蒋介石的电话突然响了,是白崇禧打来的,说他想了一夜,觉得这个任务实在不能接,说完就挂了电话,立刻坐飞机回武汉去了,前一天还在会议室里当众答应的事,一夜之间就变了卦。 蒋介石当时气得把桌上的茶杯都摔了,侍从室的人后来回忆,蒋介石骂白崇禧不讲信义,还说了句很重的话:“恨不得食其肉,饮其血。”这话传出去后,所有人都知道两人彻底翻脸了,徐蚌前线失去了最后一个可能的转机,两个月后60万国军全军覆没。 白崇禧和蒋介石的梁子,其实早在北伐时期就结下了,1927年宁汉分裂,白崇禧和李宗仁联手逼蒋介石第一次下野,1931年两广事变,桂系又和粤系一起发难,蒋介石再次被迫辞职,到了1949年初眼看大势已去,白崇禧又和程潜等人通电全国,要求蒋介石下台和谈。 一个部下三次逼自己下台,这种账蒋介石心里记得很清楚,桂系虽然表面上服从中央,实际上一直保持独立性,军饷、人事、地盘都自己说了算,蒋介石对白崇禧既忌惮又防备,白崇禧对蒋介石也谈不上信任。 白崇禧拒绝的理由其实不难理解,徐蚌战场上80万国军分散在几百公里的战线上,已经被解放军分割包围,想要统一指挥谈何容易,更关键的是白崇禧知道蒋介石的老毛病——前线指挥官刚到任,南京的电话就追过来了,这支部队不能动,那个方向不能退,指挥官根本没法放开手脚。 白崇禧盘算的很清楚,就算去了徐蚌,最后败了,30万桂军精锐就得全部搭进去,桂系在国民党内部立足靠的就是手里这点家底,全没了还怎么和中央讨价还价,与其去给别人的败局收尾,不如守住华中,保住实力。 这个决定让白崇禧保住了桂系的主力部队,但也让他背上了“见死不救”的骂名,国民党内部不少人认为,如果白崇禧当时接手徐蚌,至少不会输得那么惨,但也有人说,到了那个时候谁去都一样,无非是送死的快慢问题。 1949年底蒋介石撤到台湾,白崇禧原本想留在大陆,但最终还是去了台北,结果一到台湾就被软禁起来,住处有宪兵监视,出门要请示,桂系的老部下也不让见,白崇禧在台北熬了17年,1966年病死在家里。 白崇禧那次拒绝,到底是为了桂系的私利,还是对战局的清醒判断,如果他真的接了徐蚌指挥权,60万国军的命运会不会不一样,这些问题到现在也没有标准答案,但有一点可以确定,那通拒绝的电话,把他和蒋介石之间最后一点可能都断送了。 网友们议论纷纷: “老白这波操作堪称职场甩锅天花板啊,答应完就溜,蒋公血压直接拉满。” “桂系和蒋介石本来就不对付,白崇禧怎么可能替嫡系去背锅?明智选择。” “看了半天才发现,白崇禧三次逼宫才是真狠人,最后敢去台湾真是头铁。” “说白了他俩就是政治斗争,谁也别骂谁不仗义,成王败寇罢了。” “最惨的还是前线将士,高层内斗耽误战局,苦的都是当兵的。” 如果你是白崇禧,在1948年那种局势下,会接淮海战役这个烫手山芋吗? 官方信源: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
白崇禧一生三次逼的蒋介石下野,多次不听蒋介石的调遣,最离谱的是蒋介石请他出任淮海
轩叔观察
2025-10-08 15:26:16
0
阅读: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