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出手了,台湾有人却在偷笑。通缉令刚下不久,台前军情局长刘德良居然说“打到大陆痛点了”?这话一出,岛内外瞬间哗然。到底谁在被打痛,谁在自我安慰,真相远比这句“胜利感言”更讽刺。 大陆公安的通缉不是口头警告,是有名有姓、有图有据的实质性执法。 两岸情报对抗由来已久,台湾军情系统近年来资源捉襟见肘。年度预算从上世纪80年代的30亿新台币锐减到如今的10亿多,勉强维持基本运转。任务却水涨船高,两岸形势紧绷下,情报需求成倍增加。基层人员负担加重,士气难免低落。人力规模也持续下滑,“资通电军”从2021年的412人降到2024年的364人,空缺岗位直接影响执行效率。部门内部调整频繁,新人培训跟不上节奏,整体运转效率明显打折。这种资源短缺的现实,让情报单位在外部压力下更显被动。 预算腰斩的同时,外部任务不减反增,基层怨声难免。民进党当局虽口头承诺加强,但实际投入有限,情报系统像被夹在中间,进退两难。长远看,这种结构性问题不解决,情报能力难有实质提升。岛内专家多次指出,预算不足已成瓶颈,影响从日常训练到战略部署。相比之下,大陆执法行动则显示出系统性统筹,名单曝光不是随意,而是基于长期调查。两岸情报博弈,本就如棋局,一子落错满盘皆输。台湾情报单位若继续在资源匮乏中硬扛,风险只会放大。 6月5日,广州市公安局天河区分局发布悬赏通告,对20名台湾“资通电军”首要犯罪嫌疑人发出通缉令。每人悬赏1万元人民币,名单包括宁恩纬、刘冠均、黄士恒等,详细列出他们的涉嫌罪行,如非法入侵大陆企业系统、窃取商业数据、植入恶意代码。这些行为涉嫌违反《网络安全法》和《刑法》相关条款,通告附上姓名、照片和身份信息,证据链条完整。这次行动是公安机关首次针对台湾情报单位的有组织网络违法犯罪进行集中打击,一举查实20人真实身份,固定了违法证据。通告强调,这些人员隶属台湾军方网络作战单位,活动旨在破坏大陆关键基础设施。发布后,大陆媒体广泛报道,社会反馈积极,线索热线涌入举报信息。国台办随后表态,将继续依法打击此类行为。这份通缉令不是空洞警告,而是实质执法,旨在震慑涉案人员及其单位。行动选择广州作为发布地,也凸显执法的精准性。台湾方面虽未公开回应,但岛内媒体迅速跟进,部分评论视之为大陆“焦虑”表现。事实是,这次通缉基于数月调查,证据包括服务器日志和IP追踪,显示大陆对网络威胁的零容忍。两岸网络空间博弈日趋激烈,台湾情报单位以往的灰色操作空间正被压缩。通缉令一出,直接切入个人责任,影响超出名单本身。 四个月后,10月11日,厦门市公安局跟进发布另一份悬赏通告,针对18名台湾军方“政治作战局心理作战大队”核心骨干,每人同样悬赏1万元。名单首位是颜嘉宏,通告指其组织散布分裂言论,如在社交平台推送虚假信息、伪造大陆内部矛盾报道。其他15男3女成员涉嫌从事心理战任务,包括操控账号放大负面事件、制作反动宣传媒介。这些行为涉嫌煽动分裂国家,违反《刑法》条款。通告基于台湾民众举报,证据包括账号日志和内容截图。厦门公安强调,这是对“心战大队”违法犯罪的系统征集线索,发布会现场宣读名单,媒体广泛传播。行动紧随台湾国庆后,时机敏感,显示大陆执法节奏的掌控力。岛内国防部回应称这是“拙劣认知战”,但未否认名单真实性。通缉令曝光后,部分涉案人员单位内部出现波动,媒体报道显示个别成员申请调离岗位。家属反馈也渐现端倪,有人私下劝说亲属退出高风险职位。这种个人化打击,旨在通过社会和家庭压力瓦解内部凝聚。相比6月行动,这次更聚焦心理战领域,覆盖从组织到执行的全链条。大陆办案部门披露,已掌握“心战大队”250多名成员信息,线索正逐步收网。执法从网络攻击扩展到信息渗透,显示战略意图的连贯性。台湾情报单位以往依赖此类操作制造影响,但大陆的法律框架正逐步收紧灰色地带。 通缉令发布没几天,10月12日,刘德良在岛内论坛上公开表态。他称这份名单证明台湾情报与反情报单位有成效,打击到大陆内部痛点。刘德良刚于6月底从军情系统退役,任期长达多年,在岛内情报圈资历深厚。他建议当局扩大国军情报与反情报能量,提振士气,提供更多资源。这番言论迅速登上媒体头条,岛内舆论分化,有人视之为鼓舞,有人质疑其脱离现实。刘德良的发言时机敏感,正值通缉风波高峰,显然不是随意评论。退役后,他仍活跃于公共场合,此次发声像在为旧部争取空间。
台湾网民问大陆网民:“如果统一了,我们回归了,大陆要送什么礼物给我们台湾啊?”
【56评论】【1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