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关税政策再添"双标"戏码:盟友豁免背后藏着多少算计? 当地时间10月18日,华盛顿又上演了一出"既要又要"的贸易大戏。美国政府宣布自11月1日起,对进口巴士加征10%关税,却同时将《美墨加协定》关税豁免范围扩展至中型和大型卡车。这波操作让国际舆论直呼看不懂——前脚给盟友开绿灯,后脚对其他国家挥大棒,活脱脱的"朋友圈双标现场"。 数据显示,美国去年进口中重型卡车近24.5万辆,贸易额超200亿美元。前五名进口来源国清一色是加拿大、墨西哥等盟友,所谓的"国家安全威胁"纯属子虚乌有。美国商会早已急得跳脚:"这些国家都是美国的亲密伙伴,关税大棒不该挥向自己人!"但白宫显然另有打算,《美墨加协定》成了北美企业的"尚方宝剑",其他国家的车企却要直面关税利刃。 明眼人都看得出,这记"精准打击"的靶子是谁。比亚迪曾在美国电动巴士市场拿下80%份额,连加州校车订单都收入囊中。如今10%的关税恰似量身定制的"驱逐令",硬生生要把非北美企业挤出市场。更讽刺的是,特斯拉Robovan巴士尚未量产,美国本土车企根本无力填补空缺,这场"保护"到头来可能只是竹篮打水。 墨西哥的反应堪称"现世报"。该国直接放话:"美国这是在往自己脚上开枪!"此前北美自贸协定谈判的旧怨未消,如今关税壁垒恐将引发新一波贸易战。历史教训还历历在目——2024年美国钢铝关税引发多国反制,最终让美国农民损失超百亿美元。如今故伎重施,墨西哥已暗示将采取"对等措施",美国消费者怕是又要为政府的任性买单。 毕马威测算显示,关税成本最终将转嫁给消费者,巴士价格可能上涨数千至上万美元。高盛报告更敲响警钟:到年底,美国消费者将承担55%的关税成本,通胀率恐升至3%。当"美国优先"变成"美国埋单",普通民众的钱包正成为贸易博弈的牺牲品。 这场关税闹剧的本质,是用"国家安全"包装的保护主义。白宫想借关税倒逼产业链回流,却忽视了全球供应链深度交织的现实。德国基尔研究所研究指出,美国钢铝关税已导致本土制造业成本上升,削弱国际竞争力。如今卡车关税恐将重蹈覆辙,既无法解决劳动力成本高昂等结构性问题,还可能引发产业链断裂的连锁反应。 在这场"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游戏中,受伤的不仅是车企和消费者,更是全球贸易秩序。当《美墨加协定》变成小圈子特权,当关税大棒沦为排挤工具,国际贸易规则的公信力正在瓦解。而美国消费者,终将为政府的短视政策付出沉重代价。这场"双标"关税的苦果,究竟该由谁来咽下?欢迎在评论区留下您的看法。 美方加关税 关税利弊之争
美国总统老特已决定推迟原定于11月1日对中国商品加征100%关税的计划,实际上就
【6评论】【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