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稀土之后,中国又出一张底牌,美国彻底傻眼了!近日,中方对高端锂离子电池的出口管控,美国能源面临重压,高端的锂离子电池,是又一反制美国的绝对王牌。 我们平时逛超市买豆油,或者早上吃的豆腐脑,原材料基本都是大豆。 可在2018年,这不起眼的豆子突然成了中美贸易里的关键——美国那边刚宣布对中国商品加税,中国就说要给美国大豆加关税。 这可不是随便选的目标,要知道美国农民种的大豆,有一半多都得靠卖到中国才能回本,我们一加税,他们的豆子立马就没人要了。 更厉害的是,我们不是没替代品,转头就从巴西、阿根廷订了大批大豆,饭照吃、油照炸,日子一点没受影响。 有人可能会问,这不就是互相加税吗?其实这里面藏着大讲究,中国选的这些反制方向,全是戳在对方“必须要”的地方,而且自己手里还有“后手”。 就说稀土,大家用的手机芯片、新能源汽车的电机,都离不开这东西。 全球差不多九成的稀土加工供应都得看中国,但我们不是乱卡脖子,所有措施都符合国际规则,既合规又准。 2023 年,一场材料领域的“牵制战”意外打响,中国宣布对镓、锗及石墨管加强出口管控。 这两种看似冷门的金属,实则是芯片制造与军工设备的“隐形骨架”,石墨管更直接托举着新能源汽车锂电池的负极核心。 此前美国在芯片领域对中国层层施压,却忽略了自身高科技、军工与新能源产业,早已深度绑定中国主导的这些材料。 消息一出,美国科技企业瞬间慌了神,急忙全球找替代货源,可镓锗提炼技术复杂、成本居高不下,短期内根本找不到能顶替中国的供应方,这场“卡脖子”的反噬,让其陷入明显被动。 再说说锂电池,现在大街上跑的新能源汽车越来越多,很多人不知道,全世界每 10 块锂电池里,有 7 块是中国造的。 全球电动车赛道上,中国早已不只是 “制造商”,而是手握全产业链的 “掌控者”。 从锂矿开采的源头,到宁德时代、比亚迪主导的电池生产,再到闭环回收,每个环节都牢牢在手。 这些企业更主动出击,把生产线铺到欧洲、南美,让全球车企都离不开合作。 反观美国,想自建锂电池产业却处处受限,连基础的石墨负极都得从中国进口,要绕过中国重建链条,不仅至少要五年,成本还得翻倍。 看美国那边,农业州的农民因为大豆卖不出去,好几次上街抗议,政府只能掏腰包给补贴,可补来补去也填不上中国市场的窟窿。 高科技企业更头疼,芯片生产缺了镓锗,要么停产要么高价买二手货,成本一下子涨了不少,最后还得把这部分成本加在消费者身上,比如美国老百姓买电动车,价格比以前贵了好几千美元。 储能领域也一样,美国想搞光伏储能项目,可锂电池设备依赖中国出口,现在管制了,项目要么延期要么换更贵的替代品,进度慢得不行。 中国出口早没了 “靠低端产品走量” 的旧标签,结构正往高价值端扎实升级。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设备这些科技产物,已成全球市场的“香饽饽”。 就说去年的电动车出口,中国的量直接超过美国和德国的总和,不光销路比以前广,能赚到的利润也比卖低端产品时高出一大截,实实在在靠实力换了新赛道。 这说明我们不是在跟美国硬耗,而是借着贸易博弈的机会,把自己的优势产业做得更强,从以前的被动防,慢慢变成了主动布局。 其实说到底,中国这些反制措施,不是为了跟谁对着干,而是为了守住自己的产业底线,让别人知道我们有底气、有策略。 我们不惹事,但也不怕事,手里的产业链优势就是最大的底气——你卡我芯片,我有你离不开的材料,你限制我出口,我有更广阔的海外市场。 未来不管贸易博弈怎么变,只要我们把自己的产业链做扎实,把核心技术握在手里,就不怕任何挑战。 毕竟真正的博弈,拼的从不是谁的嗓门大,而是谁手里有别人拿不走的真本事。 信源:中国新闻网--《中国锂电池出口管制,美企面临能源重压》
贝森特喊话中国,愿意放弃100%加税,但是稀土限制必须取消美国
【24评论】【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