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25年,明仁宗朱高炽临终前,攥着张皇后的衣袖,说:“选五个妃嫔殉葬,陪朕走。

牧童的娱论 2025-10-17 11:47:07

1425年,明仁宗朱高炽临终前,攥着张皇后的衣袖,说:“选五个妃嫔殉葬,陪朕走。”张皇后垂着眼点头:“陛下放心,臣妾会办妥。” 明仁宗朱高炽病势已重,紫禁城的早春寒风透过宫墙,像是将死亡的冷意也带进了宫廷。大明的皇宫,此刻静得出奇,只有宫女们轻手轻脚的脚步声和偶尔从殿角传来的轻叹声。 朱高炽的身体已不支,他卧在金丝绣床上,面色灰白如纸,微微喘息着。此时,张皇后被宣到内殿,朱高炽看到她走近,手微微颤抖,抓住了她的衣袖。 “爱妃……”他声音虚弱,却仍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你一向处事公正,你一定要帮朕协理六宫,处理好朕的身后事。” 语气中透着对即将离世的无奈,也带着对皇后的信任和依赖。张皇后垂下眼帘,轻轻点头,她知道这是皇帝临终前最后的交托。 朱高炽的手紧了紧,“朕……驾崩之后,你替我……选五个妃嫔殉葬,陪朕走。” 张皇后默默吸了一口气:“陛下放心,臣妾会办妥。” 明初的殉葬制度有明确规矩:凡有子嗣的妃嫔不必陪葬。张皇后心中清楚,自己需要巧妙处理,才能在丈夫驾崩后稳固自己的地位。 她最担忧的,是郭贵妃。郭贵妃年轻美艳,深受朱高炽宠爱,如果她不被安排妥当,很可能在权力交替之际对自己构成威胁。 于是,张皇后开始在心中筹划一场精妙的权谋。她明白,必须借朱高炽之名,给自己的安排披上合法的外衣。 朱高炽虽临终虚弱,但他平日对六宫之事极少过问,这给了她绝佳的操作空间。她必须谨慎行事,既要让宫中人信以为真,又要确保权谋万无一失。 她命令最信任的太监小心翼翼地传旨,每一个字都是经过她反复斟酌的。那道“旨意”用了极其婉转的措辞——“朕驾崩之后,郭贵妃亦须随朕入葬,以慰朕心。” 听起来不过是皇帝最后的心愿,但其中的玄机,却足以左右后宫的格局。张皇后深知郭贵妃性格刚烈,若直接下旨,必然引起反抗甚至挑起宫闱纷争。 而这条诏命,仿佛是皇帝的亲自安排,却巧妙地把她自己的意志隐藏在权威之下。 随后,张皇后召来几位贴身宫女,将郭贵妃日常行踪和喜好仔细记下,暗中做起安排:谁该陪她,谁该传话,哪条走廊便于监控,一切都尽在掌握。 她甚至在宫女间悄悄散布一些无关紧要的消息,让宫中人自然而然相信,这一切都是皇帝生前的意愿。 郭贵妃接到消息时,还未意识到自己的命运已被牢牢掌握。她平日里心高气傲,不愿轻易顺从,却没有料到这诏令背后潜藏的危机。 她被告知必须在皇帝驾崩后三日内陪葬,若有违令,便是触犯天条。 这一夜,郭贵妃彻夜未眠,她的宫女劝她:“娘娘,陛下驾崩,殿中皆以您为宠妃,若遵旨,恐有不测。”郭贵妃心中明白,这一回,她无法回避,只能接受。 朱高炽驾崩的那日,整个皇宫沉浸在哀悼之中。鼓声缓慢而沉重,宫女和太监们低声哭泣。 郭贵妃被护送到太庙外的行宫,她的双眼含泪,却无法挣脱命运的束缚。张皇后在殿中端坐,面色如常,目光中透着冷静与算计。 郭贵妃最终殉葬之后,宫中哀声四起。明宣宗朱瞻基继位,朝野肃穆,张皇后被尊为皇太后,六宫之权尽归她掌握。 宫女、太监、妃嫔们虽各有算计,却在权力的洪流下只能默默退去。 张皇后在权力的巅峰上,暗自叹息:这一切虽由她筹划,却仍需谨慎,宫廷风云险恶,稍有不慎,便可能自食其果。

0 阅读:0

猜你喜欢

牧童的娱论

牧童的娱论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