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甄嬛传》时总忍不住替宜修叹气:明明是正宫皇后,怎么每次跟皇帝说话,都能精准踩中雷区,三两句就把人惹得满心烦躁?其实根本问题,就像戳中她死穴的那句话——她太不懂亲密关系里的男性需要什么,而这份短板,从根上就注定了她的困局。 宜修的人生,从来没被教过“怎么爱”。作为不受重视的庶女,她没从家里得到过多少温情;嫁给皇帝后,丈夫的爱先给了姐姐纯元,再分给华妃、甄嬛,独独没轮到她。人终究给不出自己没拥有过的东西,她不懂撒娇示弱的情趣,更不懂皇帝要的“情绪价值”——皇上其实不反感妃子争风吃醋,甚至觉得那是种情趣,可宜修偏要把“嫉妒华妃受宠”这件事,裹上“规劝皇帝不可偏爱”的贤德外衣,用臣对君的大道理压人,打着“皇后职责”的旗号行“吃醋私心”的实。就像吃饭时纠结“食不过三”,明着是劝皇帝节制,暗着是不满他独宠华妃,可偏偏要绕着弯子说大道理,把两口汤、几筷子菜的小事,上升到“为君之道”的高度。皇帝心里跟明镜似的,知道她是借贤德藏嫉妒,满肚子坏心,能不烦吗? 更要命的是,宜修的“职场定位”从一开始就拧巴了。年轻时,她靠“贤德”上位,皇帝也需要一个端庄得体的正妻撑场面,那时“贤后”人设是加分项;可后来皇帝不想装了,他要的是顺从、温柔、能陪他放松的女人,宜修却没法转身——她不像华妃有美貌家世能恃宠而骄,不像甄嬛能提供情绪价值和精神共鸣,更不像齐妃(哪怕被嫌弃)能当个“没坏心”的老妻。她试过教安陵容、瓜六讨皇帝欢心,说明她懂男人的需求,可轮到自己,只能死抓“贤后”人设不放。毕竟她年过半百,硬走宠妃路线只会更恶心;弃了贤德,前朝要骂她“妖后”,太后要找她麻烦,甚至可能落得被废的下场。她只能端着皇后的架子,做“监督劝谏”的脏活,哪怕明知皇帝讨厌被人置喙私事,也得硬着头皮上。 说到底,宜修的悲剧在于“想要的太多,能给的太少”。她嘴上说爱皇帝,实则更爱权力和地位;心里想当撒娇要爱的妻子,却只能做个“爹味儿”十足、动辄教育人的皇后。她把皇帝当成“需要被规训的君主”,却忘了他首先是个“需要被理解的男人”,最后落得“皇帝只把她当适合当皇后的人,却半点不喜欢她”的下场。 你觉得,如果宜修能放下“贤后”的执念,换一种方式跟皇帝相处,她真的能翻盘吗? 甄嬛传
乾隆之所以选择嘉庆当皇帝,原因也是很无奈的。因为在嘉庆之前,乾隆先后选择了5位接
【8评论】【3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