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国支持!IMO伦敦会议碳税框架推进,美国反制效果存疑,国际海事组织(IMO)伦敦会议引发全球关注。 10月14到17日的会议上,4月就获63国支持的碳税框架进入审议推进阶段。 会议审议表决,结果未明确披露,此前持续的争议仍待最终尘埃落定。 欧盟、日本、印度等主要航运经济体均在63个支持国行列中,实打实的支持声,与美国的反对声音形成鲜明回应。 美国政府早早就表达过反对,还放话要采取对等措施,尽管美国强烈反对,框架已获63国支持,而IMO决议需2/3多数通过,其反制效果存疑。 一场本该聚焦环保的会,愣是变成全球规则话语权的硬碰硬较量。 要说这事儿,得先提航运业的“碳排放账本”。全球80%的贸易都靠海运撑着,可这行业的碳排放量真不少。 援引IMO数据,航运业年排放量占全球2.2%(约83.34亿吨二氧化碳),比好些国家全年的排放量都高。 该组织也提过,这行业就是“移动的排放大户”。 更关键的是5000吨以上的远洋巨轮,单是这类船,就占了85%的排放量。所以减排这事儿,早就绕不开了。 国际海事组织这次拿出来的方案,说白了就是给超标船舶开罚单——从2027年起,按排放量收钱。 收上来的钱去哪了?全进“国际海事组织净零基金”。一部分用来帮发展中国家改技术,另一部分奖励那些用绿色燃料的船。 一边罚一边补,这路子还算实在。不少国家看着,心里都动了跟着走的念头。 63国选边站,可不全是一时冲动,每一个国家,都把自己的利益账算得明明白白。 欧盟早就把航运纳入碳排放交易体系了,现在推全球统一规则,意在统一标准,避免因为区域政策不一样让人钻监管的空子。 再看日本,手里攥着先进的船舶技术,就等着借环保这股东风抢市场,它之前提的相关方案,还拉到15国支持。 印度的想法更实在,它外贸90%都靠海运,现在主动适应规则,总比将来被罚款强得多。 就连利比里亚、巴拿马这两大船旗国也站队支持了,全球1/3的船队都在它俩那注册,早跟着规则走,就能早占优势。 再看美国那边,跳出来反对,核心是担忧框架增加本国行业成本。它的顾虑,其实也挺直接的。 美国本身是石油出口大国,国内船队大半还在烧高硫燃油,碳税一旦落地,它就面临两个难选的选项。 要么花几百亿改造设备,要么年年交罚金,不管选哪个,国内传统能源行业都不会答应。 为了拦着方案推进,美国国务卿、交通部长和能源部长三人还联名发了声明,提了不少反对意见,甚至威胁要采取港口限制、签证制裁这些措施。 可这些反对和威胁,真要落地难度不小。有分析指出,其反制措施或影响本国供应链与出口运输。 先从规矩上说,国际海事组织投票得要2/3多数通过才行,63票早就超过门槛了,就算美国退出谈判,也扭不过大势。 再从实际利益看,真要对支持国采取限制措施,美国的农产品、能源出口找谁运?本国航运业不得直接瘫痪? 尽管美国政府反对,可行业里的绿色转型早有动静了,绿色船舶的订单占比已经悄悄涨了不少。 业内分析也指出,航运脱碳是大趋势,根本逆转不了,技术转型也成了行业共识。这点上,行业比政府看得更真切。 有意思的是,就算是支持的63国,内部也没少吵。据披露,碳价到底定多少,现在还没个准数,各方意见差得远,这些细节还得后续慢慢磋商。 不光是碳价,税金怎么花也争得厉害,欧盟想投去搞技术研发,岛屿国家却想用来应对海平面上升,分歧一点都不少。 但不管怎么吵,这场博弈里有个变化特别耐人寻味:全球气候治理的格局正在调整,多边合作机制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就说那个“净零基金”,据来源网页167研究估计,基金初期每年能筹到110-120亿美元。这钱的用法,和以前不一样。 净零基金专门设了发展中国家专项窗口,就是为了支持它们的技术转型和公正过渡。这点突破,特别关键。 当然,这个方案也不是没缺陷,可不管怎么说,它总算迈出了全球统一治理的第一步。这意义,可不能小看。 现在会议快收尾了,碳税框架的推进态势已较为明确。距离计划中的生效时间,还有两年准备期。 这两年,就是各国抢技术的“黄金窗口”。韩国HD现代研发的SOFC燃料电池等绿色船舶技术已进入布局阶段,据劳氏船级社报告,全球双燃料船舶改装产能正快速提升,碳捕集、甲醇燃料等新技术很快会变成新的竞争筹码。 美国的反对,终究难改行业大方向。业内分析说得对,航运脱碳是趋势,不是政治表态能逆转的,技术转型也是共识。 这场伦敦会议落下帷幕,可全球航运的绿色转型竞速,才刚刚开启。估计以后谁能握稳技术话语权,谁才是真的赢家。
63国支持!IMO伦敦会议碳税框架推进,美国反制效果存疑,国际海事组织(IMO)
老吴说
2025-10-16 23:00:37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