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对中国船舶的“入港费”昨天正式生效,可执行规则却让整个航运圈看懵了:一艘船可

漫聊小知识 2025-10-15 17:48:20

美国对中国船舶的“入港费”昨天正式生效,可执行规则却让整个航运圈看懵了:一艘船可能要交几百万美元,全靠船东自己判断该不该交、交多少,负责监管的海关和边境保护局(CBP)连人都凑不齐。 美国对中国船舶的入港费刚生效,整个航运圈就没一个不懵的,这事儿离谱就离谱在政策喊得震天响,真要落地却连个章法都没有,完全是纸面上的热闹。 先说这收费本身,简直是狮子大开口,一艘普通的中美航线货船,比如中远那艘能装八千多个集装箱的船,按美国的规矩,一次靠港就得交两百九十多万美元,合人民币两千一百多万,一年要是来五次,就得一千四百多万美元,往后每年还得往上涨,过几年一艘船一年就得交四千多万美元,这哪是收费,简直是抢钱。 更荒唐的是,这钱该交多少、自己的船算不算“中国船舶”,全得船东自己判断,美国海关和边境保护局(CBP)发的公告里明明白白写着,判定责任在船东,跟他们没关系。 这就好比让你去交罚款,却不告诉你犯了啥错、罚多少,全靠自己猜,猜少了要担风险,猜多了就是白扔钱,换谁不懵啊? 最可笑的是,连收钱的人都凑不齐,据说美国政府又“停摆”了,CBP的公务员好多没法上班,压根没人手去查这些船到底该交多少钱、有没有如实交。 本来这政策就复杂,又是按净吨算,又是按集装箱数算,还分中国运营的船和中国建造的船两种标准,里面还有一堆豁免条款,比如空载的船、运煤炭谷物的船能免,美国公司的船也能免,这么多门道,专业人士都得算半天,结果负责监管的人都没有,只能让船东自己申报交钱。 做生意的都知道,没人监管谁会主动多交钱?以前过海关都是监管部门盯着,现在全靠自觉,这政策从根上就落不了地。 其实美国搞这出,说是为了振兴自己的造船业,可明眼人都知道这就是个借口。 全球每两艘新船里就有一艘是中国造的,现在运营的船里中国造的也占三分之一以上,美国造船成本比中国高3到5倍,技术还跟不上,就算把中国船挡出去,他们自己也造不出足够的船来补缺口,最后订单只能流到日韩去,根本救不了自己的造船业。说白了,这就是典型的单边主义,拿航运业撒气,想逼中国让步。 可他们压根没考虑自己能不能接住后果,全球大的航运公司早就开始想办法避坑了,法国达飞直接把非中国造的船调去美国港口,中国造的船改跑其他航线;马士基把美国航线的大船换成小船,新订的中国造大船全用在欧洲线;中远更没办法,一半以上的船都是中国造,只能要么涨运费,要么绕到加拿大、墨西哥的港口中转,再把货运进美国。 这些办法看着能省点钱,但都得增加时间成本和运营成本,最后这些成本还得转嫁到美国消费者身上。 美国市场上的衣服、家电大多靠进口,海运成本涨了,商品价格肯定得涨,最后遭罪的还是美国老百姓,这不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吗? 中国这边也不含糊,商务部早就说了这是典型的保护主义,严重违反世贸规则,已经宣布对美国的船也收特别港务费,还把帮着美国搞调查的企业列进了反制清单。 这意思很明确,你要打,我们奉陪到底;要谈,大门也敞开,但想靠耍无赖占便宜,门都没有。 现在航运圈里没人不骂这政策荒唐,本来全球供应链就够紧张了,美国这一下更是添乱。 船东要么花大价钱请人研究政策算费用,要么冒着被查的风险硬闯,要么干脆绕路,不管选哪个,最后都是成本上升、效率下降。 美国港口本来就依赖中国船舶带来的货运量,要是中国船真的少了,港口的工人、运营商都得受影响,就业和营收肯定下滑,这对美国自己的供应链也是个打击。 说到底,这政策就是个纸面上的花架子,看着挺凶,实际根本执行不了,制定的时候没考虑行业实际,没协调好执行部门,甚至没算清楚自己能不能承担后果,就急急忙忙推出来,无非是想在对华博弈里秀一下肌肉。 可航运业不是小孩子过家家,真金白银的成本、实实在在的运营,不是靠喊口号就能解决的。 最后只会是美国自己的消费者买单,港口竞争力下降,造船业也没救成,纯粹是损人不利己的糊涂账。这种没章法、没诚意的政策,根本撑不了多久,迟早得自己打自己的脸。

0 阅读:0
漫聊小知识

漫聊小知识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