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美籍华裔女演员黄柳霜为支持祖国抗日,倾尽所有资产,谁料,宋美龄访美时,却满是嫌弃的将她拒之门外,理由竟是:她还不配当我的座上宾!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37年抗战爆发时,黄柳霜正在好莱坞挣扎求存,这个洗衣工的女儿用了二十多年才在银幕上站稳脚跟,却始终逃不开“东方娃娃”的标签。 她演过六十多部电影,拿的片酬比白人女星低十几倍,演的角色不是妖艳间谍就是柔弱女奴,连《大地》这样讲中国故事的电影都轮不到她,制片方宁愿找个德国女演员贴小眼睛也不用她。 就是这样一个在好莱坞处处碰壁的人,听到祖国遭难的消息后坐不住了,她把自己这些年攒下的珠宝首饰全搬出来,那些在巴黎定制的礼服、收藏的中国艺术品,能卖的都卖了。 1939年,她把三千美元通过中国银行汇回重庆,这笔钱在当时可不是小数目,她还到处演讲募捐,在洛杉矶中国剧院办义演,甚至参与录制美国战争部的宣传片,想尽一切办法为抗战出力。 那段时间她像着了魔似的投入援华工作,逢人就讲中国抗战的事,在募捐晚宴上含泪说自己旗袍下跳动着中国心。 她确实把这片土地当成了根,1936年回国那九个月,她学京剧、拜访梅兰芳,用流利的粤语接受采访,在上海说自己“比任何时候都更中国”。 可是祖国那边怎么看她呢?华人社团早就在报纸上骂她,说她演的那些角色丢中国人的脸,把她当成《排华法案》的活靶子。 这些她都忍了,毕竟在好莱坞,她不演这些角色就彻底没戏拍,她想着至少自己是中国人演中国人,总比让白人涂黄脸演强,可接下来发生的事,真正把她的心扯碎了。 1942年底宋美龄访美,在好莱坞露天剧场对三万观众演讲,现场来了两百多个明星,凯瑟琳·赫本、英格丽·褒曼这些大牌都在。 黄柳霜提前准备好了旗袍,想着自己是好莱坞唯一的华裔明星,为抗战捐了那么多钱,这次总该有自己的位置了吧。 结果邀请函从头等到尾都没来,她托人打听才知道,宋美龄那边压根没打算叫她,理由让人听着心寒:她代表的是洗衣店、餐馆老板那种旧中国人的形象,不配站在这个场合。 那天黄柳霜对着镜子脱下旗袍,心里大概明白了,自己这些年的努力,在某些人眼里还不如银幕上那几个角色的影子重要。 官方要展示的是“体面的中国”,可什么叫体面?是西装革履的外交官,是留洋归来的知识分子,而不是她这个在好莱坞摸爬滚打、演过无数屈辱角色的演员。 这事比好莱坞的歧视更让人难受,白人导演看不起她,那是种族偏见,她还能理解,可同胞的排斥是另一种疼,那种疼说不清道不明,就像你拼命想挤进一个圈子,最后发现这个圈子压根不想要你。 她在美国是“黄祸”,在中国是“丢脸的演员”,两头都不讨好,成了真正无处可去的人。 往后的日子她确实沉下去了,1950年以后很少拍戏,事业没了心气,感情也始终没着落,唐人街的人嫌她是拍电影的,华人精英瞧不起她的职业,她喜欢过的那个白人制片人最后也走了。 1960年她在星光大道留了星,成了第一个吃螃蟹的华裔,可这荣誉没给她晚年带来多少温暖,第二年她就走了,才五十六岁。 一直到2020年,她才被追授奥斯卡终身成就奖,2022年头像印上了硬币,可这些荣誉来得太迟了,迟到让人觉得有点讽刺。 当年那些嫌她不够体面的人,现在又有谁记得?倒是这个洗衣工的女儿,用自己的方式在历史里留下了位置。 她的一生其实是个悲剧,不是因为她不够努力,而是时代根本容不下她,她想在好莱坞证明华人也能演戏,可人家只需要一个“东方符号”;她想为祖国出力,可祖国需要的是另一种形象代言人。 她被夹在中间,两头都够不着,最后孤独地走完了这辈子,这种孤独不是一个人的悲哀,是整整一代海外华人的写照,他们在异国他乡拼搏,却永远成不了真正的“自己人”。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源:好莱坞最早华人影星黄柳霜被宋美龄拒之门外——中新网
韩国人又找到新的优越感了!最近韩国有个谈话节目,里头有个专家说的话特离谱。他
【106评论】【1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