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铁道部决定为詹天佑迁坟,不料,刚一挖开坟墓,一股黑水就从棺木中流了出来,看到这番情景,在场人员都纷纷愣住了,与此同时,他们也很是疑惑,打开棺木查看后,众人这才彻底放心了下来。 说起詹天佑,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中国铁路之父”。这名头是挺响,但您知道他当年为啥非要去学修铁路吗? 1872年,才12岁的詹天佑,梳着长辫子,被送上了去美国的轮船。那会儿的大清国,闭关锁国久了,看啥都新鲜,也看啥都发怵。火车那玩意儿,在老百姓嘴里就是个“会冒黑烟的铁怪物”。可小詹天佑不一样,他到了美国,亲眼看见那钢铁长龙呼啸而过,载着人、拉着货,把一个个城市串联起来。他心里就一个念头:这东西,中国必须有! 耶鲁大学的课堂上,一位外国教授半开玩笑地说:“你们中国地大物博,可惜,连一条自己修的铁路都没有。”这话,像根针一样扎进了詹天佑心里。是啊,凭什么?咱们中国人就不行? 从那天起,他上课比谁都认真,一头扎进了土木工程里。他心里憋着一股劲儿,一股不服输的劲儿。他想的不是毕业后能赚多少钱,过上多好的日子,而是怎么把这身本事带回去,给咱们中国也铺上这样的“钢铁脊梁”。 1905年,机会来了。清政府决定修一条从北京到张家口的铁路,也就是后来的京张铁路。这消息一出,洋人立马就炸了锅。英国人说:“想修路?行啊,总工程师必须是我们英国人。”俄国人也不甘示弱:“这路从我的‘势力范围’过,总工程师必须是俄国人!” 他们打心眼儿里就没瞧得起咱们,觉得离了他们,中国人连个螺丝钉都造不出来。就在这当口,詹天佑站了出来,被任命为京张铁路的总工程师。他没说太多豪言壮语,就用行动告诉所有人:这条路,不用外国人插手,我们中国人自己修! 可这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比登天还难。京张铁路要穿过的燕山山脉,特别是居庸关到八达岭那一段,全是悬崖峭壁,地势险峻得连外国专家都直摇头,断言“中国人绝无可能修成”。 詹天佑不信邪。他带着测量队,白天顶着烈日,攀着悬崖峭壁,一步一步地勘测路线;晚上就在油灯下,一遍又一遍地修改图纸。那时候没啥先进设备,全靠两条腿和一把尺。为了找到最合适的路线,他常常一手拿着测量仪,一手抓着悬崖上的荆棘,脚下就是万丈深渊。 最难啃的骨头,是八达岭隧道。岩石坚硬无比,施工难度极大。为了加快进度,詹天佑创造性地提出了“中部凿井法”,从山顶往下打一口竖井,然后从井底向两端同时开凿。这在当时,绝对是世界顶尖的隧道施工技术。 就这样,原本计划要挖好几年的隧道,硬是让他提前搞定了。 还有那著名的“人”字形铁路,也是詹天佑的杰作。青龙桥那段坡度太大,火车头马力不够,爬不上去。詹天佑就设计了一个巧妙的折返路线,让火车像走“之”字路一样,轻松上下坡。这个设计,既省钱又实用,完美解决了大坡度的难题,让所有瞧不起中国人的外国专家都闭上了嘴。 1909年,京张铁路全线通车。当第一列火车从北京出发,穿过崇山峻岭,顺利抵达张家口时,整个中国都沸腾了。詹天佑用事实证明了:中国人,行! 说回到1982年的迁坟现场。当大家看到那股黑水时,确实都吓了一跳。不过,在场的专家很快就镇定了下来。他们仔细检查后发现,棺木本身保存得非常完好,詹公的遗骨也安然无恙。 那这黑水究竟是啥?其实道理很简单。詹天佑于1919年病逝,安葬于青龙桥。几十年过去,由于当地环境潮湿,地下水慢慢渗透进了墓穴,和棺木中的有机物发生了反应,时间一长,就变成了我们看到的黑水。这并非什么不祥之兆,只是一个再正常不过的自然现象。 谜底揭开,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大家怀着更加崇敬的心情,将詹天佑的遗骨迁葬到了青龙桥车站旁,并为他竖立了一座新的铜像。这座铜像,面向着他亲手修建的京张铁路,仿佛仍在日夜守护着中国的铁路事业。 从詹天佑那个年代,到今天咱们这个时代,一百多年过去了。当年,我们为了一条200公里的京张铁路而举国欢庆;如今,中国的铁路网已经织遍了神州大地。 就在去年,随着龙龙高铁梅龙段的开通,我国铁路运营总里程正式突破了16万公里,其中高铁里程更是遥遥领先,稳居世界第一。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构想的建设约16万公里铁路的宏伟蓝图,我们不仅实现了,还超越了。 今天,当我们坐上时速350公里的“复兴号”,享受着平稳舒适的旅程时,我们不应该忘记,一百多年前,曾有位叫詹天佑的前辈,用他的智慧、汗水甚至生命,为我们敲下了中国铁路自强之路的第一颗道钉。 他的人生,就像他设计的“人”字形铁路,在面对看似无法逾越的困难时,总能找到一个巧妙的转折,坚定地向上攀登。从他身上,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卓越的工程技术,更是一种不畏强权、自力更生的民族风骨。 这种风骨,流淌在每一个中国人的血液里,也铺就了我们这个民族走向复兴的铁轨。
1982年,铁道部决定为詹天佑迁坟,不料,刚一挖开坟墓,一股黑水就从棺木中流了出
司马槑谈过去
2025-10-12 11:33:47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