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这次捅马蜂窝了,法国海军扣押俄罗斯油轮!当地时间2025年10月1日,法国方面称,所谓隶属俄罗斯“影子舰队”的油轮“博拉卡伊”号,遭到了法国海军扣押。 法国海军在公海强行扣押俄罗斯“影子舰队”旗下的“博拉卡伊”号油轮,这艘载有75万桶原油的船只已被押往法国圣纳泽尔港,船上所有海员一同遭拘。这是北约军事力量首次对俄罗斯油轮采取扣押行动,无疑在本就紧张的国际局势上火上浇油。 要理解这起事件的分量,得先搞清楚什么是俄罗斯“影子舰队”。2022年6月欧盟决定对俄石油实施禁运后,俄罗斯为保住石油出口命脉,开始大量收购老旧油轮组建这支特殊船队,到2023年2月规模已扩至约600艘,承担了俄罗斯70%的原油出口运输任务。 这些船只大多船龄超过12年,通过关闭卫星发射器、更换旗帜、海上转运等手段规避制裁,堪称俄罗斯突破西方封锁的“海上生命线”。“博拉卡伊”号正是其中一员,它于9月20日从俄罗斯普里莫尔斯克港出发。 原定穿越波罗的海、丹麦海域、北海和英吉利海峡,最终将印度采购的原油送达瓦迪纳尔港,却在航程中突遭拦截。 法国方面给出的扣船理由有二:一是宣称该船违反欧盟对俄石油制裁,二是指控其与近期欧洲多地无人机事件有关。 近期欧洲上空频繁出现不明无人机,乌克兰当局及多个欧洲国家都怀疑,这些无人机是从俄罗斯船只上发射的。丹麦军方更是直接将矛头指向“博拉卡伊”号,称它是骚扰哥本哈根机场的“主谋”,并断言俄罗斯至少出动3艘船只参与了针对丹麦的无人机行动。 但明眼人都能看出,这理由站得住脚吗?按照《海洋法公约》,公海属于全人类共同财产,各国船只享有自由航行权,只有在特定条件下才能行使紧追权,且必须从本国管辖海域开始,发出停驶信号后连续进行,一旦被追船只进入本国或第三国领海就必须终止。 法国海军此次直接在公海动手,既无合法的紧追权依据,又拿不出确凿证据证明油轮与无人机事件有关,这种行为与海盗作风有何区别?更值得警惕的是,这并非西方首次针对俄“影子舰队”下手。 2024年12月,芬兰扣押了“鹰-S”号油轮;2025年1月,瑞典扣押“维珍”号,挪威拦截“银色达尼亚”号;英国还牵头启动“北欧守望者”AI系统,专门追踪俄“影子舰队”,将其纳入重点监控名单。欧盟更是在第17轮对俄制裁中,把近200艘“影子舰队”舰艇列为目标。 但此前的行动多是拦截或短暂扣留,像法国这样直接押回本土扣押的情况,还是头一遭,这一举动的风险不言而喻。石油出口是俄罗斯的经济支柱,2023年通过“影子舰队”,俄罗斯石油出口收入比西方“允许”的上限高出110亿美元。 法国扣押油轮,无疑是掐住了俄罗斯的“钱袋子”。面对这种挑衅,俄罗斯真的会忍气吞声吗?有人说俄罗斯海军实力远不如法国,根本无力反抗,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俄罗斯若想报复,手段可不止军事对抗一条路。 公海航运本是全球贸易的命脉,一旦各国开始效仿法国,以“莫须有”的罪名扣押他国船只,后果不堪设想。今天法国能以制裁为名扣俄罗斯油轮,明天其他国家是不是也能找个理由扣法国商船? 这种“以暴制暴”的逻辑一旦形成,公海将变成没有规则的“丛林”,最终损害的是所有国家的利益。事实上,西方对俄“影子舰队”的打压早已显露疲态。尽管欧盟多次加码制裁,但俄罗斯通过“影子舰队”成功维持了石油出口规模,老旧船只虽效率不高,却实实在在冲破了封锁。 法国此次铤而走险,或许正是因为制裁效果不佳,才想通过极端手段施压。但这种“捅马蜂窝”的行为,很可能引发连锁反应。目前,“博拉卡伊”号已被押抵法国港口,船上原油和海员的处置尚无后续消息。 俄罗斯方面虽未立即表态,但国际社会都在猜测其反击手段。是在外交层面强硬抗议,还是在公海对法国船只采取对等行动?无论哪种选择,都意味着俄乌冲突的外溢风险进一步升级。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法国或许认为扣押油轮能给俄罗斯致命一击,却忘了公海规则一旦被破坏,没有国家能独善其身。这场看似针对一艘油轮的扣押行动,实则是对国际秩序的公然挑战。 接下来局势会如何发展?俄罗斯会不会展开报复?全球航运安全会不会因此蒙上阴影?答案无人能知,但可以肯定的是,法国这步险棋,已经让本就动荡的世界格局更添了几分不确定性。
乌克兰安全局揭露下达炸毁卡霍夫卡水电站命令的俄军将军(附照片)据乌媒援引乌
【4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