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美国刮起反印度的浪潮?原因其实很简单:现在不止是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都在反印度。印度人蛮厉害的,在各行业印度人混的风生水起,而且变成一个不可忽视的群体。 近几年,无论是在美国湾区的科技公司,还是加拿大多伦多的金融街,还是澳大利亚的大学和医院,印度裔的身影越来越多,成了很多行业里绕不开的名字。 走进谷歌、微软这些大厂的总部,电梯里听着印式英语讨论项目的人络绎不绝,董事会里的印度裔面孔比十年前翻了好几倍,前两年谷歌换CEO,又是印度裔接棒,这让不少在公司待了十几年的白人、华裔工程师心里不是滋味——明明自己资历够、技术硬,可晋升名单里总少不了印度同事的名字。 这群人手里攥着学历、英语、行业经验,步步高升的速度快得让本地人和早期移民都觉得压力山大。 印度理工学院每年往欧美输送大批STEM专业人才,这些人再到斯坦福、麻省理工深造完,手里的文凭比不少本地毕业生都“硬气”。更关键的是他们太会“来事”,楼梯间碰到不认识的同事都能热情搭话自我介绍,汇报工作时总能把成绩说得明明白白,跟管理层的沟通顺畅得很。相比之下,不少东亚移民习惯埋头干活,反倒容易被忽略,时间一长,这种反差自然攒下不少怨气。 表面看,“反印度浪潮”好像是突然冒出来的,其实背后的故事远比表面复杂,有人说,是因为印度裔太“抱团”,内部互助,把机会都留给了自己人。 在硅谷的科技公司里,这种情况尤其明显,印度裔高管手里有招聘名额,多半会优先考虑同乡或校友,刚毕业的印度留学生靠着前辈内推,不用挤公开招聘就能拿到面试机会。 入职后更不用说,前辈会手把手带项目、教门道,有核心资源也先分给自己人,慢慢就形成了盘根错节的“小圈子”,外人很难挤进去。有个华裔工程师吐槽,他们部门招新人,明明有个本地候选人经验更匹配,最后还是录了高管推荐的印度应届生,理由竟是“更懂团队文化”。 这种抱团带来的资源倾斜,在加拿大的金融行业也闹得不少人不满。多伦多的投行里,印度裔从几年前的零星几个,现在能占到中层管理的三成多,他们开会时偶尔用印地语交流私事,项目分配时明显偏向同社群的人。 有个做了八年的本地老员工说,上次晋升机会明明自己业绩更突出,最后却给了刚入职两年的印度同事,就因为部门总监是印度裔,私下早就跟那小伙子“认了同乡”。更让人不舒服的是,他们还会拉着自己人搞副业、做投资,把本地人的机会都抢了去。 澳大利亚的情况更具体,大学和医院成了矛盾的重灾区。悉尼大学的工程学院里,印度裔教授和研究员占了近一半,招生时对印度留学生的录取标准似乎比其他国家的宽松不少,本地学生吐槽课堂上全是印式英语,小组讨论时插不上话,重要的实验项目也轮不到自己。 公立医院里更夸张,急诊室的印度裔医生和护士比例逐年升高,排班时总把轻松的白班留给自己人,本地护士经常被排到最累的夜班,薪资调整时也被压着,去年墨尔本就有护士集体抗议,说印度裔管理层搞“族群偏袒”。 其实这股浪潮的爆发,跟欧美近几年的经济环境也脱不了关系。就业市场本来就不景气,岗位竞争越来越激烈,以前大家还能容忍不同族群的竞争,现在机会少了,印度裔靠着抱团快速抢占资源的做法,自然成了众矢之的。 加上社交媒体的推波助澜,随便一条吐槽印度裔“垄断职场”的帖子都能引来上千条附和,有人翻出裁员潮时印度裔管理层优先保住自己人的例子,有人抱怨租房时印度社群抱团抬高价格,负面情绪越积越多,慢慢就演变成了公开的反印度声音。 说到底,这不是简单的“种族矛盾”,更像是资源争夺下的利益冲突。印度裔靠着自身优势和社群互助站稳了脚跟,但过于封闭的抱团方式,难免让其他人觉得被排挤。而本地人和早期移民在竞争中落了下风,自然会把不满发泄出来。要是这种资源分配的矛盾得不到缓解,这股反印度的浪潮,恐怕还得持续好一阵子。
为什么美国刮起反印度的浪潮?原因其实很简单:现在不止是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都在
清风浅笑薄凉
2025-09-30 21:08:09
0
阅读:135
努力者
下一步就是有印度阿三人口多的这些个国家,慢慢的大街小巷都有小便、大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