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刘亚玲,一个年仅26岁的女医生,正在云南边境的陆军67医院忙碌,那时的她,已经见惯了生死,熟悉了枪声和炮火。 72天的前线生活,她救了170多名伤员,有人说她胆大包天,但她自己却觉得那是无奈之举,时间不允许她再等待,大家也许想知道,她的故事不仅仅是关于勇气的传说,它背后是一段关于选择与责任的无声宣言。 这不仅仅是一个充满戏剧性的瞬间,它背后其实有着更多值得我们反思的内容,很多人看到了她的一颗手榴弹,赞叹她的勇气与果敢,但真正了解刘亚玲的人,会知道她的每一次选择,都充满了艰难与无奈。 1981年,刘亚玲以优异的成绩进入西安第四军医大学附属护校,毕业时,她的成绩稳稳排在第一,本可以选择去北京301医院,过上安稳的生活,然而,她没有选择安逸,她放弃了更好的机会,选择了云南的文山陆军67医院。 那时候的67医院,因为老山战役的激烈,已经忙得没有时间喘息,她的选择看似一时冲动,实则背后充满了责任感和对祖国边疆的深情,这是一个敢于放弃舒适区、敢于为他人舍弃自己安稳生活的决断,而这个决断,注定了她未来的每一个选择都充满艰辛。 到了前线,她在极端艰苦的环境中,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什么是坚守,在许多人眼里,前线的医生可能只是为了完成任务,但刘亚玲做的不仅仅是工作,她用双手拯救生命,用心感受那些伤员的痛苦和绝望。 她知道,自己所做的一切,远远超出了医术的范畴,她是一名医生,但她同样是一位战士,每一次冲上阵地,不顾个人安危去救治伤员,面对着炮火与子弹,她的坚韧与决心,早已超越了单纯的职业责任。 然而,大家知道吗?刘亚玲并不是一个仅仅活在传奇中的英雄,她身上所具备的“敢为人先”的勇气,不仅仅体现在战场上,她一直以“帮助他人”作为她职业生涯的宗旨。 从前线到家乡,她的步伐从未停下,在西京医院,她成为了烧伤整形外科的主治医师,在手术台上为无数患者带去希望,在2004年,她放下了城市的繁华,回到贫困的家乡,成立了丰京医院,为村民们提供了急需的医疗保障,这一切的背后,是她一直坚守的初心,那就是:用自己的力量去改变他人的生活。 她的故事,不仅仅是关于一个医者的传奇,更是关于责任、选择与坚韧的叙述,她的每一次选择,都是一次自我挑战,是对自己职责的坚守,她没有因为环境的恶劣而退缩,没有因为战斗的残酷而放弃,她一直在默默地、坚定地做着自己的事情。 即便是身受伤害,也未曾停下自己的脚步,即便是时代的变迁,风雨的洗礼,也无法改变她心中的那份执着,她的事迹,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思考:我们能不能像她一样,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到极致,为他人做点什么? 刘亚玲没有做过什么惊天动地的举动,但她的每一次选择,每一次行动,都在告诉我们什么才是真正的英雄,也许,她并不是每个人心中的英雄,但在我看来,正是这种无怨无悔地坚持,在每一个平凡的岗位上尽自己最大努力的人,才是真正值得敬仰的英雄。 那么,如果是你,面临前线伤员的求助,你会做出怎样的选择呢? 参考资料:央广网——中国退役军人|刘亚玲:“战地女神”自主择业,回到家乡农村当“村医”
1986年,刘亚玲,一个年仅26岁的女医生,正在云南边境的陆军67医院忙碌,那时
寻觅往昔风华
2025-09-30 10:19:09
0
阅读: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