泽连斯基在联合国大会上发表讲话 多家外媒镜头捕捉到一个刺眼画面: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在第80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发表讲话时,会场半数座位空空荡荡,连前排区域都散落着空位。 这位曾在联大获得密集关注的领导人,此次换上更显正式的黑色服装,却没能换来以往的座无虚席,直播画面里的空旷场景成了国际社会对乌克兰危机态度转变的直观注脚。 泽连斯基的讲话内容仍围绕战事展开,他提及23日与美国总统特朗普的“愉快会谈”,强调“和平与否取决于我们所有人”,试图延续西方对乌克兰的支持热度。 但台下的冷清早已泄露答案,各国代表的缺席本质是对这场持续三年半的冲突产生了疲惫感。法国总统马克龙私下早已承认,西欧被北约体系绑架,对无条件援乌的热情显著降温,德国、意大利等国社会支持率已跌至50%以下,超过六成法国受访者呼吁推动直接谈判。 听众稀少的背后,是乌克兰军事上的节节败退与战略目标的收缩。前乌克兰特使库尔特・沃尔克在2024年底的智库会议上直言,乌军已达军事极限,即便获得更多西方援助,也无法夺回东部和南部被占区域。 2024年夏天的反攻行动耗费大量武器弹药,仅取得有限进展,到2025年上半年,战线基本卡在顿涅茨克和哈尔科夫附近,俄军则以稳扎稳打的方式持续蚕食小块阵地。 泽连斯基本人也在2024年12月的采访中承认,军队没有能力解放2014年以来被占的全部地盘,解决问题必须依赖外交手段。军事上的无力感,让各国对乌克兰议题的关注度自然下滑。 美国对乌政策的摇摆更是加剧了这种冷遇。特朗普2025年1月重返白宫后,立即暂停对乌军事援助,理由是援助耗费过多纳税人资金,且乌克兰存在腐败问题,他甚至警告泽连斯基拒绝谈判可能引发第三次世界大战。 尽管9月23日的会晤后,特朗普突然转变立场,称乌克兰有望在北约支持下“赢回全部领土”,但这种反复无常让欧洲盟友疑虑重重。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数据显示,2025财年对乌军援预算已下降15%,国务卿鲁比奥所谓“继续军援”的表态缺乏实际资金支撑。作为乌克兰最主要的援助方,美国态度的不确定性,让其他国家不愿再盲目跟进。 更关键的变化出现在和平谈判的舆论转向中。2025年2月,联合国安理会以中美俄均投赞成票的结果通过涉乌决议,呼吁迅速结束冲突,推动持久和平。 泽连斯基本人的立场也发生明显松动,他在9月明确表示愿意在除莫斯科以外的任何地点与普京会晤,列出土耳其、沙特、奥地利等多个可选地点,而此前他还曾驳斥对话提议“疯狂”。 俄方对此回应积极,提出伊斯坦布尔为最佳谈判地点,俄常驻联合国第一副代表波利扬斯基强调不拒绝任何谈判形式。当和平谈判成为国际社会的普遍期待,泽连斯基仍在联大强调对抗的讲话,自然难以吸引听众。 泽连斯基试图拉拢中国的表态,反而暴露了其孤立无援的处境。他在讲话中宣称“中国必须迫使俄罗斯停止军事行动”,声称“没有中国,俄罗斯什么都不是”,这种言论被中国外交部严词驳斥。 事实上,中国始终秉持中立立场,2025年多次重申支持对话谈判,7月还派特使访问巴西、印尼等中立国推动和平倡议,同时调整政策准备参与战后重建,但前提是实现停火。泽连斯基对中国立场的误判,不仅未能争取到支持,反而让更多国家看清乌克兰已陷入战略困境。 欧盟内部的分歧进一步削弱了乌克兰的国际声势。法国、德国等大国对持续援乌的热情降温,欧洲议会内部关于“和平换领土”的讨论愈发频繁,马克龙甚至公开暗示乌克兰需采取“现实主义立场”。 9月,欧盟新一轮援乌资金审批在多国议会遭遇阻力,援助发放周期被迫延长,而北约内部因国防预算不均,决策效率低下,承诺的F-16战机援助因飞行员训练周期长,实战效果有限。欧洲盟友的犹豫,让泽连斯基在联大的发声失去了最坚实的支撑。 会场的空旷还折射出全球议题重心的转移。2025年的联合国大会上,气候变化、全球经济复苏、人工智能监管等议题占据了更多议程,各国代表的精力被分散。 乌克兰危机持续三年半,已从“紧急事件”转变为“长期议题”,其资源消耗与战略价值的失衡,让中小国家不愿再将过多注意力投入其中。 哈萨克斯坦总统托卡耶夫的表态颇具代表性,他虽愿提供会晤场地,但明确表示哈萨克斯坦不是冲突调解方,这种“有限参与”的态度成为多数国家的共识。
普京终于发现了一个事情,俄军拉平上将,完全就是“乌克兰的大英雄”,这种人早就应该
【3评论】【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