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多家英国媒体都报道了这么一个消息:英国保险公司通知中国车企,如果中国汽车想在英国上路,就必须满足一个条件:加强防盗装置,比如将轮胎换上防盗螺母、在车门锁的周边加装钢板、给发动机装上防盗锁、加装检测非法入侵的软件,甚至车灯位置也需要加强防盗,因为有偷车贼会专门盗窃汽车大灯。 英国人给出的理由也很简单:“我们这儿偷车贼太多,你的车太好偷。” 听起来合情合理,但细看数据,背后却藏着不一般的意味。 英格兰和威尔士,过去一年偷车案超10万起,同比暴涨近5%。 伦敦、曼彻斯特、伯明翰这些大城市成了“偷车天堂”。 更离谱的是,很多盗贼根本不碰工具箱,拿个“信号中继器”就能破解无钥匙系统,三十秒搞定一辆车。 甚至连大灯都成了热门目标,被拆下来转手就能卖钱。 但问题来了:被盯上的,为啥偏偏是中国车? 中国车企的市场表现,也许才是答案的“底牌”。 截止2025年9月,中国品牌新车在英国市场销量已经占据1/12。 名爵老早站稳脚跟,比亚迪后来居上,销量甚至反超特斯拉。 奇瑞旗下的欧萌达、捷途两大品牌,仅半年时间就卖出了2万辆。 换句话说,中国车不但来了,还来了势头。 于是,“防盗”成了英国方面的“新门槛”。而这道门槛,设得不低。 比亚迪被要求加装入侵检测系统,一旦侦测异常信号,动力系统必须自动锁死。 奇瑞的车门锁得内外双防,还要屏蔽钥匙信号,以防盗贼用中继器“放大”遥控。 名爵更是被点名要求对轮胎螺母全面升级,防止“分分钟卸轮胎”的戏码再上演。 英国的撒切尔姆研究所还给出了“抗破解测试”标准:两分钟内,盗贼不能攻破防线,否则不合格。 这对很多中国车来说,等于要重新设计防盗系统。 而面对这场“技术围猎”,中方车企的态度却是:不怼,直接干。 比亚迪干脆宣布与撒切尔姆合作,专设团队研究英国本地盗车手法。 奇瑞在英国设立本地研发中心,专门优化车辆防盗结构。 名爵更是紧急升级电子系统,强化远程监控和锁止功能。一句话,不跟你吵,直接加码。 但这波“防盗风暴”,真的只是为了安全? 不少英国媒体和网友却看出了别的味道。 有评论直言:“英国政府和保险公司,正在把自己的治安问题‘甩锅’给外国车企。” 还有人质疑:“监控遍布全国,警察却查不到偷车贼,问题到底出在哪?” 更尖锐的声音则指出:这是赤裸裸的“非关税壁垒”。 你说是技术要求,我看是市场限制。你不想明说“限制中国车”,就从技术标准下手,搞“变相排挤”。 这不是第一次。早些年日韩车企刚进英国,也被要求加装“防盗锁”。 但那时候,日韩车还没形成市场冲击力。 而现在,中国车正处在爆发前夜,这场“防盗风暴”来得未免太巧。 而背后更大的问题,是英国自身的“治安溃败”。 从2006年到现在,英国警察总数减少了2.2万人,创下四十年来新低。 盗车案破案率跌破15%,有的区域甚至不到10%。 监控拍了一堆图,却用不上法庭。 盗车成了“低风险高回报”的产业链:偷车、拆解、转运、洗钱,一条龙服务,目标指向非洲、东欧,甚至中东。 如此局面下,英国保险公司面对巨额赔付压力,当然要“找出路”。 但这个“出路”,却选择了让中国车企来“背锅”。 你车太容易偷?你自己改。至于我们这边有没有贼,那是另一回事。 这也给中国车企提出了一个严峻的问题:全球化,不只是输出产品,更是适应规则。 中国车在国内靠的是性价比、设计、智能化,但到了海外,碰到的却是另一个世界的游戏规则。 英国市场不缺消费者,缺的是安全感。 你要想在这片土地上生存,就得按他们的规矩来。 奇瑞已经开始在英国设研发站点,比亚迪也在考虑在欧洲建厂。 过去说“出海”,更多是把国内产品搬出去。 而现在,“出海”变成了“落地”,产品必须本地化,技术必须标准化,服务必须差异化。 这不仅是技术挑战,更是思维转型。 中国车企从“制造商”变成“本地服务商”,从“全球卖车”变成“全球造车”,这是一个新的时代命题。 而英国这场“防盗风暴”,某种程度上也是一次“反向教育”。 你必须了解当地治安漏洞,洞察偷车集团的手法,甚至要比警察更懂防盗,才能说服保险公司、说服消费者。 这看似“委屈”,实则是一次能力进化。 就像奇瑞英国负责人奥利·洛说的:“我们不是被逼改装,而是在学习成长。” 这句话听起来像是客套话,但背后的现实是:这场“硬仗”,中国车企正打得有条不紊。 而英国,如果继续用“防盗标准”来作为市场门槛,不去解决自身的治安系统性溃败,迟早会陷入一个死循环:你技术再升级,盗贼也会进化,终究防不胜防。 真正的问题,从来不是车不够安全,而是社会不够安全。
中国车英国遇“防盗令”:偷车贼太多,还是市场门槛太高?
寒江孤影呢
2025-09-23 13:21:46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