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云]中国似乎已经放弃和平解决中美矛盾的想法,暗示中国对美政策正在悄然发生深刻的“结构性变化”。 中国与美国之间的关系,在过去几年间发生了巨大变化。特别是从2018年中美贸易战爆发至今,双方的交锋不仅仅局限于经济领域,已经蔓延到科技、地缘政治甚至全球战略层面。 而新加坡《联合早报》在其9月23日的评论中指出,随着中美关系的逐步恶化,中国似乎已经放弃了通过和平谈判解决问题的理想,转而采取了更为独立和激进的应对策略。 2018年,中美贸易战初燃烽火,彼时中国并未被硝烟迷乱阵脚,而是以一种平和稳健的姿态应对,展现出大国的从容与理性。中国代表团带着包括扩大美国大豆进口和开放金融市场等多个让步提议,急于赴美与特朗普政府进行对话。 彼时,全球化尚未遭遇重大挑战,经济学家和智库普遍认为,中美两国无法轻易脱钩,因为双方在全球经济中依存关系深厚。 然而,现实给了中国狠狠的一击。美国并未停留在关税的层面,而是一步步加大对中国的制约,甚至扩展到技术封锁、供应链切割等领域。这一切,使得中国的贸易战策略发生了根本性转变。 美国不仅仅满足于经济上的关税博弈,更在科技领域采取了“卡脖子”政策。美国已然开启对中国先进芯片生产设备出口的限制举措,变本加厉的是,连用于芯片设计的软件也被纳入禁售范畴,妄图以此遏制中国芯片产业的发展。 这一举动直接影响了中国在半导体领域的自主创新进程,虽然中国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仍然面临着核心技术的依赖问题。 除了技术封锁,美国还在亚太地区推进所谓的“印太经济框架”,试图通过建立小圈子来孤立中国。这些措施表明,美国的目标不再是简单的经贸摩擦,而是要通过“围堵”来削弱中国的全球竞争力。 对中国而言,这种打压的方式,不仅是经济上的困境,更是对其发展战略的重大威胁。每一次的谈判都被美国用拖延战术压制,双方的信任已经彻底破裂。 在经历了一轮又一轮的谈判失败后,中国的战略发生了转变。中国不再寄希望于通过妥协和让步来缓解压力,而是选择了更为坚决的自立自强之路。 科技领域,中国加大了对芯片生产的投资,28纳米的国产芯片终于实现量产,虽然与国际最顶尖技术相比仍有差距,但至少不再依赖美国的高端技术。 在新能源领域,中国的比亚迪等企业也开始积极布局海外市场,绕过美国关税壁垒,直接将电动汽车销售到欧洲市场,这不仅让美国车企面临压力,也让美国对中国市场的依赖进一步降低。 中国的多边外交也发生了显著变化。曾经中国总是依赖WTO来捍卫自己的贸易权益,但如今中国更多地选择与东盟国家合作,推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并借此与全球更多国家建立合作关系。 面对美国的单边主义和全球“去中国化”战略,中国的外交政策也发生了深刻调整。中国不再仅仅依赖传统的国际规则体系,而是积极推动自己的国际倡议。 例如,“全球发展倡议”就是中国为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提供基础设施建设和资金支持的一项重大计划,已经吸引了越来越多国家的参与。这些举措不仅仅是经济上的反击,更是在地缘政治中打破美国“围堵”的战略。 与中国的应对策略相比,美国的行为也逐渐暴露出矛盾。美国一方面宣扬维护国际规则,另一方面却对欧洲的钢铁加征关税,伤害了与盟友的关系。美国以“自由贸易”的名义推动全球经济的重构,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屡次采取保护主义措施。 特别是在对华政策上,美国的单边行动不仅没有解决中美之间的根本矛盾,反而让双方的关系更加紧张。中国早已意识到,与这样的对手谈判无异于自讨苦吃,反而可能成为美国进一步施压的工具。 “和平”这一词对于中国来说并没有放弃,但中国已经不再是被动的受害者。过去依赖谈判和让步来获得和平的时代已经过去,中国已经意识到,只有通过增强自身实力,才能真正捍卫自己的核心利益。中美博弈如今已经不再是简单的桌面交锋,而是全球范围内的战略较量。 中国的应对策略不仅仅是在芯片和新能源领域取得进展,更重要的是通过多边合作和自主创新,逐步走出了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在这条道路上,中国不再单纯依赖美国,而是寻找并建立起更加多元化的合作平台。 虽然这一过程充满挑战,但中国的战略清晰明了,真正的和平,来自于自力更生和实力对等。随着时间推移,中美的博弈将会更加激烈,但这场斗争的最终胜者,或许并不是简单地谁能坐下来谈判,而是那一个真正具备全球竞争力的国家。 中国在面对美国的压力和围堵时,已经逐渐放弃了过去的妥协与谈判模式,转而采取更加坚决的自立自强策略。尽管中美关系依然复杂,但可以预见,在接下来的博弈中,中国将凭借自己的实力与韧性迎接更加复杂的挑战。 (主要信源:中国经济网——中经评论:稳定中美经贸关系离不开良好营商环境)
如果贸易战失败,美国会不会选择用武力摧毁中国?有专家认为,如果美国输了这场贸易战
【7评论】【1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