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透社:G7与欧盟研拟稀土价格下限,考虑对中国部分出口产品征税。 稀土这玩意,被称为“工业维生素”,在电动汽车、核潜艇、风电、智能制造等战略性产业中都是不可或缺的关键材料。 中国在稀土领域优势显著,坐拥全球超60%的稀土矿产量,掌控着高达92%的精炼产能。这近乎垄断的地位,令西方国家深感不安,却又无计可施。 今年4月,中方对钐、钆、铽等7类中重稀土物项实施出口管制后,西方企业纷纷叫苦不迭,甚至一度出现“稀土荒”的恐慌情绪。 这种依赖绝不是短期内就能解决的,因为稀土的产业链从开采到精炼再到应用,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深厚的技术积淀和规模支撑,而中国在这方面的优势几乎是全方位的。 西方国家的应对之策,除了设定价格下限和加征关税,还包括试图通过所谓“关键矿产行动计划”来减少对中国的依赖。 但这些计划面临的问题也很明显:一是成本高昂,中国稀土的提炼成本远低于西方国家;二是技术门槛高,中国在串级萃取和量子级联分离等技术上的领先优势难以轻易超越;三是环境约束,西方国家的稀土项目常常因环保争议而搁浅。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欧盟于G7峰会上怨怼中国稀土供应的“不确定性”,转头却向中国申请出口许可,冀求更多稀土配额。此等矛盾心态,恰是其深陷现实困境的写照。 中国在稀土领域的应对策略则显得更加从容和有序。中方并没有采取硬碰硬的方式,而是通过“合规出口+严格溯源”的组合拳,既保障了全球供应链的稳定,又确保了稀土资源不被滥用或转向不合理的用途 这种措施看似温和,实则非常有效,因为它从源头上确保了稀土资源的可控性和可追溯性,间接提升了中国在全球稀土市场中的议价能力。 当然,西方的举措也并非全无意义。至少这表明了它们正在意识到稀土资源的战略重要性,并试图通过政策手段来保障供应安全。 但问题在于,这些手段是否真的能奏效?从历史经验来看,答案并不乐观。例如,美国曾多次尝试通过关税手段向中国施压,甚至威胁对中国稀土加征200%的关税,但实际效果有限,反而凸显了中国稀土在全球制造业中的不可替代性。 同样,欧盟提出的“稀土联合储备”和“太空采矿”计划,听起来雄心勃勃,但被批评为不切实际,毕竟太空采矿在可预见的未来还停留在科幻层面。 G7内部在稀土问题上也存在明显分歧。一些成员国担心直接对抗中国会适得其反,甚至引发中方的反制措施,从而损害本国利益。 稀土之争实际上是全球科技和地缘政治博弈的一个缩影。中国通过三十年的积累,在稀土领域建立了从资源到技术的全方位优势,这种优势绝非一朝一夕所能颠覆。 而西方国家则试图通过政策干预和产业补贴来打破这种格局,但往往因为成本、技术和环保等因素而步履维艰。 事实上,真正的解决方案可能不在于对抗,而在于合作。中国外交部多次表示,中方愿意与各国加强对话,共同维护全球产供链的稳定与安全,但这需要双方相向而行,而不是单方面施压。 总的来说,G7和欧盟试图通过设定价格下限和加征关税来应对中国稀土主导地位的举措,更像是一种无奈之下的挣扎,而非真正有效的战略。
路透社:G7与欧盟研拟稀土价格下限,考虑对中国部分出口产品征税。 稀土这玩意
沈言论世界
2025-09-25 14:44:29
0
阅读: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