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毛主席的厨师正打算做条鱼,给毛主席补一下身体,没想到聂荣臻将军看出了鱼不对劲,便跟厨师说:“这条鱼看着好像有点问题,先不着急杀,等养几天在杀也不迟,”没想到那条鱼当天下午,就被处理掉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当时的中国,正处于解放战争的关键阶段,毛主席率中央机关刚刚抵达河北阜平城南庄,这里成为全国解放战争的指挥中心。 作为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深知保护领袖安全的重任,早已制定了严密的安保措施。 驻地周围三步一岗五步一哨,所有进出人员都要经过严格审查,毛主席的饮食更是由专人单独制作,连食材来源都要反复核查。 但即便如此,危险还是悄然逼近。 这年5月,革命形势已大为好转,晋察冀军区司令部的厨房飘出淡淡的炊烟。 炊事员老李正准备处理一条活蹦乱跳的鲤鱼,这是他特意托老乡从河里捕来的,想给连日操劳的毛主席补补身子。 毛主席一生爱吃鱼,特别是普通的小鱼小虾,在他看来,小鱼小虾才是老百姓常吃的食物。 然而,当炊事员刚提起菜刀时,聂荣臻司令员突然出现在厨房门口,盯着水盆里的鱼沉思片刻后说:“这条鱼先别杀,养两天再说。” 谁也没想到,这条鱼当天下午就被悄悄埋在了后山。 而这条看似普通的鲤鱼,其实暗藏杀机。 后来的调查显示,当时国民党特务已渗透到军区内部,其中司令部小伙房司务长刘从文正是潜伏多年的内鬼。 他表面上负责采购食材,实则暗中搜集情报,甚至计划在毛主席的饭菜中下毒。 这条鲤鱼就是他的“试验品”,他提前将毒药灌进鱼腹,想通过观察鱼的反应来判断毒性是否奏效。 不过聂荣臻敏锐地察觉到了异常,他发现这条鱼虽然外表鲜活,但游动时却显得格外迟缓,眼神也有些呆滞。 在那个特务活动猖獗的年代,任何一丝异常都可能关乎领袖的安危。 聂荣臻没有声张,而是不动声色地安排警卫员将鱼单独饲养,同时暗中展开调查。 当天下午,警卫员在后山发现了一条死鱼,正是上午那条被“放生”的鲤鱼。 解剖后发现,鱼腹中残留着未完全消化的毒药。 这个发现让聂荣臻惊出一身冷汗,如果这条鱼被送上餐桌,后果不堪设想。 他立即下令对刘从文展开秘密调查,并加强了对食材的检验措施。 调查发现,原来刘从文不仅试图下毒,还与国民党特务孟宪德勾结,将毛主席的作息时间、住所位置等重要情报传递给敌人,直接导致了后来的城南庄轰炸事件。 1948年5月18日,国民党飞机突然对城南庄发动空袭,精准命中毛主席住所。 幸亏聂荣臻提前察觉敌机动向,果断将毛主席转移到防空洞,才避免了一场灾难。 当时国民党特务机关为了扭转败局,不惜动用各种手段实施暗杀,而以聂荣臻为代表的保卫人员则以高度的责任感和敏锐的洞察力,一次次化解危机。 但在群众的海洋里,敌人无处藏身,我党正是凭借这种军民一心的铜墙铁壁,让任何阴谋都无法得逞。
1948年,毛主席的厨师正打算做条鱼,给毛主席补一下身体,没想到聂荣臻将军看出了
阿皮历史库
2025-09-25 11:57:54
0
阅读: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