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朴正熙访问台湾,80岁高龄的蒋介石亲自到机场迎接,此时的朴正熙才49岁,但在蒋介石面前却表现出一副高傲的样子,大步流星的走在蒋介石的前面,完全没有一个客的礼节。 1966年,韩国总统朴正熙正式访问中华民国,作为当时亚洲反共阵营里的“盟友”,他的到来是政治意义上的一件大事。 蒋介石那年已经八十高龄,精神和身体都大不如前,虽然是元首级接待,他依然坚持亲自到松山机场迎接,穿着整齐军装,就站在舷梯下等着。 而朴正熙从舱门一出来,脚步迅速,神情严肃,根本没有停顿太多,就大步流星地往前走,甚至一度走在蒋介石前面。 朴正熙此举,在当时引发了不少议论,按礼节来说,客人面对年长三十岁、且是亲自迎接的东道主,理应表现出基本的尊重。 但朴正熙似乎并不在意这些,他当时正处于政治巅峰,掌控着韩国政坛,强力推行工业化、军事化,被称为“铁腕总统”。 他的性格也是出了名的强势,军人出身,说话做事都带着那种上位者的气场,对他来说,政治场合是展示国家意志的舞台,个人态度往往也是战略考量的一部分。 问题是,蒋介石也不是一般人,他是中国现代史上最有争议的政治人物之一,从军阀混战到抗日战争,从重庆到台北,经历了太多风浪。 1937年卢沟桥事变那年,他刚刚在庐山发表抗日演讲,当时的朴正熙还只是个在日本殖民统治下长大的朝鲜青年,两人虽然同属东亚政治圈,但出身背景、成长经历、所处时代环境截然不同。 蒋介石年轻时是黄埔军校校长,曾带领国民党军队统一中国大半江山,后来又亲自坐镇抗日前线。 在他看来,朴正熙是后辈中值得交往的对象,但也不过是同阵营的一个新贵,而朴正熙则把这场访问看作外交博弈中的一次主动出击。 他需要的是台湾的支持、台湾的贸易,更需要台湾在国际上为韩国站台,但他自己并不打算在气势上示弱。 那几年,台湾在联合国的席位逐渐受到挑战,国际空间越来越紧缩,韩国虽然表面上是友邦,但在外交上也在找机会向主流国际靠拢。 朴正熙的态度,说到底,也是一种现实主义的体现。他没有把蒋介石当成精神领袖看待,而是一个可以合作但不必仰视的对象。 蒋介石死于1975年,享年八十八岁;朴正熙在1979年被刺杀,终年六十一岁。 一个是慢慢老去,直到自然离世,一个却在权力顶峰被亲信射杀,结局迥异,却也都在各自国家历史上留下了浓重一笔。 从历史视角来看,这场访问虽然没有实质性的外交突破,但却能看出当时东亚局势的微妙变化。 台湾在走下坡路,韩国则在上升期,蒋介石依然坚持以“中华民国正统”自居,而朴正熙则更务实,讲求经济发展与国家利益,这种差异,也体现在两人一见面时的不协调中。 历史最终证明,强硬并不等于长久,稳重也未必能逆转颓势。 参考资料:海外网《韩国纪念朴正熙诞辰百年:他是5000年最伟大领导人》
张学良一生最大的失误,是错过了唯一一次能够纠正错误的机会,而历史曾经给了他这次机
【1评论】【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