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1日,钱学森之子钱永刚怒批教育:“中国教育最缺的不是分数,而是无休止的一味

花开富贵流年 2025-09-21 00:29:45

9月11日,钱学森之子钱永刚怒批教育:“中国教育最缺的不是分数,而是无休止的一味刷题,把孩子们与生俱来的好奇心、求知欲给抹杀了!” 前些天,杭州几所中小学搞“钱学森精神进校园”活动,上台说话的是钱学森之子钱永刚教授,他一开口就直接戳中了在场所有人的心事: “无休止的一味刷题,把孩子们与生俱来的好奇心、求知欲,一点点抹杀了!” 这话可太有冲击力了,一下子就把现在教育里刷题这个大问题给暴露出来,让大家不得不重新审视咱们的教育方式。 现在的孩子,学习压力那叫一个大,从小学开始,就被各种习题包围,走进学生的房间,书桌上堆满了练习册、试卷,从语文、数学到英语,再到各种副科,每门课都有做不完的题。 家长们为了孩子能多做点题,不惜花大价钱买各种辅导资料,还把孩子送进各种补习班,就盼着孩子能在题海里“游”出个好成绩。 咱们得承认,刷题不是一点用都没有,通过做题,孩子能巩固学过的知识,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性,在考试里确实能拿到更高的分数。 就像在数学考试里,一些题型反复练习后,孩子看到题目就能条件反射般地想到解题方法,快速算出答案。在英语考试里,大量做语法和阅读题,也能让孩子熟悉题型,提高答题技巧。 但是,当刷题变成了唯一的学习方式,甚至是无休无止地刷,问题就来了。 孩子们把大量时间花在刷题上,根本没时间去思考知识背后的道理,比如,在物理课上学到了浮力原理,刷题的时候,孩子可能只是机械地套用公式算出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 但他们很少会去想,为什么会有浮力这个现象?浮力在生活中有哪些有趣的应用?如果孩子只是为了做题而做题,对知识的理解就会停留在表面,没办法深入探究。 好奇心和求知欲可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特别宝贵的东西,小时候,孩子们看到天上的星星,会好奇星星为什么会一闪一闪;看到蚂蚁搬家,会好奇它们为什么要搬家,搬到哪里去,这些好奇心会驱使他们去探索、去学习。 但是,刷题把孩子们的课余时间都占满了,他们根本没时间去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原本对科学实验充满好奇的孩子,因为要刷题,没时间去动手做实验;原本喜欢看课外书了解世界的孩子,因为刷题,连一本课外书都没时间翻开。 长此以往,孩子们对学习的热情被一点点磨灭,学习不再是一件有趣的事,而是变成了沉重的负担。 神经科学研究也证实了过度刷题的危害,长期刷题会强化大脑固定神经回路,导致前额叶皮层活跃度降低,而这个区域恰恰是负责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关键部位。 也就是说,过度刷题会让孩子的思维越来越僵化,失去创新能力,而且这种高度竞争和焦虑的学习环境,对孩子们的心理健康也造成了严重影响。 为什么刷题会这么盛行呢?这背后其实是“唯分数论”在作祟,家长和老师都觉得,分数高就能上好学校,将来就有好前途。 为了这个目标,大家都把刷题当成了法宝。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拼命给学生布置作业,搞题海战术;家长为了孩子能考高分,也逼着孩子刷题。在这种环境下,孩子们根本没有选择的余地。 既然刷题有这么多问题,那该怎么改变呢?钱永刚教授给出了“课外阅读”的建议。他建议家长和学校少盯着分数,多给孩子一些自由的时间。让孩子读一本与课本无关的科普书,说不定孩子就能从书里发现新的兴趣点。 比如,孩子读了一本科普宇宙的书,可能就会对宇宙产生浓厚的兴趣,想要了解更多关于星系、黑洞、外星人的知识。 这种兴趣一旦被激发出来,孩子就会主动去学习,而不是被家长和老师逼着学,学校也可以多组织一些课外实践活动,像参观博物馆、科技馆,让孩子在实践中学习,拓宽视野。 教育部门也得行动起来,进一步推进教育改革,完善教育评价体系,不能再把分数当成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要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机制,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课堂上,可以多采用启发式教学,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探索答案,而不是直接把答案告诉学生。 家长们也得改变观念,不要过分追求孩子的分数。要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鼓励他们去探索和尝试。 如果孩子喜欢画画,就给孩子报个绘画班;如果孩子对音乐感兴趣,就支持孩子学一门乐器,当孩子在自己喜欢的领域里学习时,他们会更有动力,也更能发挥出自己的潜力。 教育是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而不是只会考试的机器,无休止的刷题不仅抹杀了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还限制了孩子的未来发展。 我们必须要改变这种现状,让教育回归本质,注重培养孩子的兴趣和创造力,让孩子们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更多有思想、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为国家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希望家长、学校和社会都能重视这个问题,一起努力,给孩子们创造一个更健康、更有益的教育环境。

0 阅读:1
花开富贵流年

花开富贵流年

‌感谢大家的关注,我会继续努力,为大家带来更好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