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没去北京看阅兵,反而跑去新德里见了莫迪,还顺手把印度拉进了马六甲海峡巡逻。黄循财这波操作,打的到底是什么算盘? 今年9月初,中国举行了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场面非常隆重,各国政要几乎都到场,但新加坡总理黄循财却没有出现,而是去了印度,见了莫迪,还顺手把印度拉进了马六甲海峡联合巡逻。 这一系列动作,引起了不少人的关注和讨论。很多人觉得,这看起来不像是偶然,而是新加坡精心安排的战略布局。 先来说说这马六甲海峡,它的重要性可不得了,全长约805公里,最窄的地方才2.8公里,别看它窄,每年全球约四分之一的海运贸易都得从这儿过,其中就包括中国80%的能源进口通道。 可以说,马六甲海峡就是中国的“海上生命线”,对咱们国家的能源安全和经济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长期以来,马六甲海峡的安全巡逻都是由新加坡、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三国共同负责,这也形成了一种微妙的区域平衡。 可这次,新加坡总理黄循财在访问印度的时候,公开邀请印度参与马六甲海峡的联合巡逻任务编队。 这可是自2004年马六甲海峡巡逻机制建立以来,新加坡首次公开邀请非沿岸国参与马六甲海峡安全事务,而且邀请的还是印度这个区域外大国,这一举动瞬间打破了维持21年的传统,也让国际社会的目光都聚焦在了这里。 很多人都觉得,这可不是偶然,而是新加坡精心安排的战略布局,在访问印度期间,黄循财和莫迪共同敲定了指导双边关系的新框架,双方明确表示要深化军事合作,黄循财还公开支持印度加入马六甲海峡巡逻队,允许印度军舰更频繁地停靠新加坡的樟宜基地。 新加坡作为一个小国,国小民寡,在大国之间生存,一直小心翼翼,试图避免选边站,采取的是“多线外交”策略,他们想在中美印等大国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既不想得罪中国,又想和其他大国保持良好关系,从而获取最大的利益。 从经济方面来看,新加坡的经济对外依存度高达300%,安全与繁荣完全依赖海上通道的开放以及大国间的“可控张力”。 近年来,中国在南海地区的影响力不断提升,与东盟国家的经贸合作也日益紧密,特别是中老泰铁路在2024年复线通车后,2025年上半年经铁路运输的东盟货物占比升至18%。 这意味着中国对马六甲海峡的依赖度正在降低,而新加坡的传统港口优势地位也面临挑战,特别是中国与马来西亚共建的皇京港项目一旦全面运营,将直接动摇新加坡在马六甲海峡的航运地位。 新加坡可能担心自己在马六甲海峡的利益受损,所以想通过引入印度这个“第三方力量”,来平衡中国日益增长的影响力,维护自己在马六甲海峡的地位。 从军事和安全角度来看,新加坡可能觉得仅仅依靠自己和周边国家的力量,不足以应对复杂的地区安全形势。 印度近年来在军事上不断发展,其海军实力也不容小觑,新加坡引入印度参与马六甲海峡巡逻,可能认为印度能够提供额外的安全保障,增强在这一地区的军事威慑力。 而且,印度一直推行“东向行动”战略,积极发展与东南亚各国的关系,尝试提升自身在东南亚的地区影响力。这次新加坡邀请印度加入巡逻机制,对印度来说,是一个扩大在东南亚影响力的好机会,双方可以说是各取所需。 对于印度来说,能加入马六甲海峡巡逻机制,那可是求之不得的好事,印度一直想扩大在东南亚的影响力,这次机会正好让他们能够名正言顺地在马六甲海峡增加军事存在。印度的安达曼-尼科巴群岛靠近马六甲海峡西口,是监视和控制海峡的天然前哨。 通过参与联合巡逻,印度不仅能够强化与周边国家的军事协作,还能直接监控过往船只,为其“东进行动”政策提供有力支撑。 虽然印度每年需要为此投入近2400万美元的资金,对其本就紧张的国防预算是一笔负担,但从战略收益来看,他们觉得这个代价是值得的。 在这么重要的场合,各国政要都来表达对中国的尊重和对和平的珍视,新加坡总理却不在场,难免会让人觉得新加坡在对待和中国的关系上,态度不够积极。 综合来看,新加坡总理黄循财这一系列操作,看似精明,实则暗藏风险,在大国博弈日益激烈的今天,新加坡想要通过引入印度来平衡地区局势、维护自身利益,这种想法可以理解,但做法却有待商榷。 这样做不仅可能破坏地区的和平与稳定,还可能损害与中国的友好关系,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未来,我们还得继续观察新加坡的外交走向,以及这一系列事件对地区局势会产生怎样的深远影响。
印度内政部长:印度的目标是到2047年让印度在所有领域都位居第一。印度政客
【57评论】【1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