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刚刚 戴旭的一段话直接火了!含金量那不是一般的高! ​戴旭说,他的一位朋友跟

静静香吖 2025-09-20 12:13:58

就在刚刚 戴旭的一段话直接火了!含金量那不是一般的高! ​戴旭说,他的一位朋友跟他说,有记者在采访南京大屠杀幸存者时,记者告诉幸存者:我们要记住历史,放下仇恨。 ​戴旭直接怼道:罪恶可以暂时不受惩罚,但是仇恨必须记住!你不记住仇恨,你记历史干什么? 历史不是轻飘飘的两个字,而是沉甸甸的血与泪。戴旭这段话之所以引爆网络,是因为它戳中了许多人心中长久以来的痛点——那种被要求“放下仇恨”的委屈和不甘。 记住仇恨,不等于要延续暴力循环。它是对历史真相的坚守,是对屈亡亡灵的承诺,更是对未来和平的负责。当我们说“铭记历史”,究竟是在铭记什么? 《731》选择在9月18日这个刻入中华民族骨髓的日子全球上映。它跨越了原本定档的7月31日,让影片与“九一八”事变的历史背景紧密相连。 导演赵林山为这部电影倾注了11年心血。他在北京首映礼上声音沉重:“这不是一部电影,这是一部沉甸甸的史证,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见证者。” 影片讲述了抗战胜利前夕,侵华日军在哈尔滨平房区进行细菌战研究、用活人进行实验的残酷历史。它没有幸存者的证言,因为历史上731部队撤离时销毁了所有罪证,无人从那些实验中生还。 《731》不仅在国内引起轰动,也在国际舞台引发关注。9月18日,影片在纽约、洛杉矶、渥太华、多伦多等北美城市同步首映。 一位在洛杉矶观看电影的美国观众理查德说:“这部电影非常沉重、非常感人。”他想到了德国纳粹屠杀犹太人的历史,“希望有更多人来看这部电影,更深入地了解这段历史。” 加拿大渥太华中华会馆荣誉主席薛金生目睹了观众们的反应:“不少人在观影过程中流下了眼泪。这部电影充分反映了日本侵略者的暴行,提醒人们要牢记历史。” 与此形成可悲对比的是日本一些网民的反应。前不久《南京照相馆》上映时,日本网络上的评论令人震惊。 许多日本网民公然否认南京大屠杀:“南京大屠杀是为了抹黑日本进行的宣传”、“日军当时物资匮乏,没有弹药浪费在屠杀上”。 甚至有一位日本极右翼政党参议员初鹿野裕树声称:“日本军队是世界上最有绅士风度的军队,恪守‘不烧、不奸、不杀’三戒。” 这种历史修正主义的言论,恰恰证明了戴旭“必须记住仇恨”的观点有多么重要。当加害者不仅不认罪,反而试图篡改历史时,受害者有什么资格替逝者原谅? 《731》的上映成了一堂特殊的“光影思政课”。西北师范大学团委向全校同学发出了918份“观影邀约”,用艺术表达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引导青年学子。 影片放映过程中,“场内寂静无声,当荧幕上出现‘无一人生还’的字幕时,影厅内有隐约的抽泣和沉痛的叹息。” 国旗护卫队的孟彦廷看完电影后感慨:“国旗的红是先烈用鲜血染的。我们护旗,更要护住这段不能忘的历史、这份民族尊严。” 这些年轻人让我们看到:历史记忆正在得到传承,新一代没有忘记过去的苦难。 电影《731》北京首映礼上,95岁高龄的抗日老兵戴海山亲临现场。他用颤抖而坚毅的声音回忆亲身经历的苦难岁月。 “这段历史我们不能忘啊!”老人高声说出“不能忘”三个字时,全场观众情绪激动,齐声回应:“不能忘!”这跨越时空的对话,让现场许多人潸然泪下。 《731》的特别之处在于,它超越了简单的民族叙事。影片中被关押在“特设监狱”的受害者,不仅有中国人,还有抗战期间被日军俘虏的其他国家战俘。 这使得影片跳出了传统的“侵略-反抗”框架,展现出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怀和对全人类生命尊严的坚守。 哲学家康德说过:“人非他人的工具,而是自身的目的”。影片中,日军将受害者称为“马路大”(日语意为“圆木”),剥夺他们的姓名而以编号相称,正是将人视为工具的极端体现。 令人惊讶的是,《731》并没有依靠血腥场面来刺激观众。影片采用了克制的表现手法,强化听觉元素来达到“不触其痛,却感其悲”的效果。 影片中甚至出现了一些“超现实”画面:被众人高举“飞翔”的儿童、日军巡察时幻化为黑白无常的艺伎。这些艺术处理让影片超越了简单的历史再现,成为了真正的艺术品。 95岁抗日老兵戴海山在北京首映礼上说出的“不能忘”,与青年学子观影后的坚毅目光,正在完成一场跨越时空的历史接力。 记住仇恨不是要延续暴力,而是要捍卫历史真相。当日本右翼仍在否认南京大屠杀、美化侵略历史时,我们有什么权利替那些被活体实验的同胞、被残忍屠杀的先辈“放下仇恨”?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 阅读:16

猜你喜欢

静静香吖

静静香吖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