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我党一名同志被叛徒出卖,被敌人重重围住。令人奇怪的是,解放后,他还连声

历史探花 2025-09-17 09:56:47

1943年我党一名同志被叛徒出卖,被敌人重重围住。令人奇怪的是,解放后,他还连声向那个叛徒道谢,说“多亏了他救了我们”。

秋日的阳光洒在院子里,几个老同志围坐在八仙桌旁,谈起往事。这是1949年解放后的一天,几位曾经并肩战斗过的战友难得聚在一起,回忆那段艰苦卓绝的抗日岁月。 "说起来还真是奇怪,"一位老同志开口道,"前几天在街上碰到王培森,你们知道王平东同志见了他是怎么说的吗?他竟然连声向王培森道谢,说多亏了他相救。" 此话一出,在座的几位老同志都露出疑惑的神色。他们都记得,王培森曾是一名叛徒,在1943年的那次行动中出卖了王平东等人。怎么现在反倒成了救命恩人? 话题很快就回到了1943年那个夏天。那是一个闷热的下午,8月3日,武邑县城东大街的转角处,一家不起眼的小店门前发生了意想不到的变故。这家店铺表面上是个普通的杂货铺,实际上却是县里的一处秘密交通联络点。

当时,王培森是武邑县抗日政府的交通员,这天他像往常一样来到这个联络点接头。然而,迎接他的不是熟悉的老掌柜,而是早已埋伏在店内的日伪特务。落入敌手的王培森被立即带走审讯。 在那个年代,被捕入狱就意味着面临严酷的拷打。当晚,日伪特务对王培森进行了突击审讯。在残酷的刑讯之下,王培森最终说出了一个重要的抗日据点——武邑县孙屯村王家的位置。更为严重的是,他还透露了王家大儿子王平东是县抗日六区秘书的身份。 这个消息对日伪军来说无异于一个重大突破。第二天一早,大批日伪军就在王培森的带领下,火速赶往孙屯村。他们的目标很明确,就是要一举端掉这个抗日据点,抓获王平东等抗日骨干分子。 当时的形势十分危急。就在日伪军包围王家大院的那天,王平东家中恰好在召开一次秘密会议。参加会议的有四名县政府秘书处的同志,两名抗日村长,还有五名抗日爱国青年。他们正在讨论下一阶段的抗日工作部署,丝毫没有料到危险正在逼近。 这就是事情的开端。谁也没想到,这个看似简单的叛变事件,后来会发生如此戏剧性的转折。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个被大家认定的叛徒,最终会在关键时刻做出一个惊人的选择。 "说起来,要不是那天王培森的举动,我们这些人恐怕早就牺牲了。"王平东后来经常这样说。但究竟发生了什么,让一个叛徒在生死关头重新选择了正义?这还要从那天下午的地道遭遇战说起......

敌军的包围来得突然而迅速。在王平东的紧急指挥下,所有与会人员迅速撤入院内牛棚下的地道。这处地道颇为特别,是一个"洞中之洞"的设计。在原有地道的内部,新开凿了一条长约三丈的暗道,上下都设有通风口,虽然尚未完工,但已经具备了藏身的条件。 躲入地道后不久,院子里就传来了嘈杂的脚步声和吆喝声。敌人直奔牛棚而来,将正在吃草的大黑牛赶了出去。紧接着,地道上方传来了敲击牛槽的声响,有人大声询问位置。随后传来的回答声,证实了大家的猜测——王培森已经叛变。 此时的地道内,十几个人屏气凝神。这个新开凿的暗道成了他们最后的希望。王平东轻声告诉大家,王培森只知道牛棚下原有的地道是存放油印机和文件的地方,并不知道这个新的暗道。但即便如此,形势依然十分危急。 很快,原有地道的入口被打开了。日军站在洞口,用威胁的语气喊话,要里面的人主动出来。地道内依然一片寂静。这时,王平东的母亲挺身而出,声称地道是空的,只用来存放粮食和衣物。为了增加可信度,这位老人甚至用自己的性命作保证。 敌人显然不甘心就此放弃。他们抓来一位村中老者,强迫他下到地道查看。老人在地道中走了一段,发现了藏身的众人,但他只是默默地向大家做了个噤声的手势,便返身爬出地道,坚称地道内确实空无一人。 日伪军开始犹豫了。但很快,有人提议用烟熏的办法逼人出来。一捆捆燃烧的柴草被扔进地道,浓烟很快弥漫开来。对于地道内的众人来说,这是最危险的时刻。几位同志患有气管炎,稍有咳嗽就会暴露全体人员的位置。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地道外突然传来一阵混乱的声响。原本正在熏烟的敌人似乎被什么事情分散了注意力,地道口的火堆被人扑灭了。众人不知道外面发生了什么,只能继续保持沉默,等待时机。 直到当天深夜,确认敌人已经撤离后,王平东等人才从地道中爬出来。后来才得知,在熏烟即将开始的时候,王培森突然夺门而逃。这个意外举动让敌人措手不及。他们深知王培森还掌握着其他重要情报,不得不放弃眼前的搜查,转而追捕这个"关键人物"。 事后证实,王培森在带领敌人搜查时,发现了地道入口的新土痕迹,意识到里面很可能藏有人。他在那一刻选择了用自己的逃跑来引开敌人,给藏在地道中的同志们争取了生机。他借着短暂的领先优势,最终成功逃入了附近的树林,甩掉了追兵。 正是这次出人意料的举动,让一场必然的悲剧得以避免。这也是为什么,多年后的和平年代,当事人们会对这个曾经的"叛徒"表示感谢。在他们看来,这不仅是一个叛变者的救赎,更是一个革命者回归初心的见证。

0 阅读:33

猜你喜欢

历史探花

历史探花

感受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