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冬眠的时候有多危险?一个专业捕蛇人表示:90%的人不知道,一日蛇进入冬眠,可能就会成为老鼠的盘中餐,哪怕被吃掉也不会苏醒。 (阅读前请点个赞,点个关注,主页有更多你喜欢看的内容) 大家可能不知道,在大连蛇岛,每年都在上演一场惊心动魄的生死反转。 这座岛上生活着约 2 万条蛇岛蝮,夏天的时候,这些毒蛇是绝对的主宰,老鼠见了它们就得绕道走;可一到冬天,局势就彻底变了,冬眠的蛇反而成了老鼠的盘中餐。 当地流传着 "蛇吃鼠半年,鼠吃蛇半年" 的谚语,今年年初就有专家团队,在那里观测到了这种奇特的生态现象。 根据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今年 8 月刚更新的名录,蛇属于爬行纲有鳞目蛇亚目,咱们国家现在已知的就有 355 种。 这类动物最显著的特点就是 "冷血",也就是体温会跟着环境变,没法自己调节,这就解释了为啥它们冬天非得冬眠 —— 不是想睡懒觉,实在是天冷了动不了。 科学研究表明,当气温降到 15℃以下,蛇的身体就开始进入 "节能模式";到 5℃左右,它们就彻底进入冬眠状态,此时新陈代谢率会降低到正常状态的 1/10,心跳和呼吸都变得极慢,身体机能可以说降到了最低点,就像按下了暂停键。 蛇在选择冬眠场所时很有讲究,它们会偏向于向阳、干燥、隐蔽性强的地方,最好是能 "白嫖" 别的动物挖好的洞穴,因为蛇没有四肢,不具备挖洞的天然优势。 它们会几十条甚至上百条缠在一起,这样能提高周围温度 1-2℃,减少能量消耗。 而且冬眠的顺序还很有规矩:毒蛇比无毒蛇更晚进入冬眠,同一种类中,雌性先冬眠,然后是雄性按年龄大小依次入洞。 不过南北差异很大,我国南方的蛇通常 11 月中下旬开始冬眠,次年 3 月结束;而北方的冬眠时间要长得多,在热带地区甚至没有冬眠一说。 捕蛇人早就摸透了蛇的这个习性,他们知道蛇冬眠时,会聚集在隐蔽又温暖的地方,所以冬天找蛇窝就有了方向。 而且这时候的蛇反应迟钝,行动不便,捕捉起来相对容易。 蛇冬眠这本事,可不是一天两天练出来的,作为已经在地球上生存了 1.3 亿年的古老物种,冬眠无疑是它们在长期演化中形成的生存策略。 在没有人类干预的自然环境里,这是它们应对严寒和食物短缺的智慧之举。 在食物链当中,夏天和冬天它们也简直判若两 "蛇"。 夏天时蛇是活跃的捕食者,老鼠、青蛙、小鸟都是它们的美餐;可到了冬天,情况完全反过来了,蛇成了别人的猎物。 就拿大连蛇岛来说,这种季节反转特别明显,岛上的褐家鼠原本是随人类活动入侵的,却在冬天成了蛇的噩梦。 老鼠对付冬眠的蛇,也是相当有一套的,毕竟老鼠是恒温动物,冬天也照样活跃,而且这些老鼠连钢筋混凝土都能咬穿,牙齿锋利得很。 它们的嗅觉还相当灵敏,很容易就能找到蛇的冬眠洞穴,并且经过千百年的演化,它们知道冬眠的蛇身体僵硬,神经麻痹,就算发现危险也来不及反应。 最狠的是,老鼠专挑蛇的要害下手,比如心脏和泄殖腔这些致命部位,让蛇毫无还手之力。 有些蛇夏天会钻老鼠洞夏眠,到了冬天,老鼠就正好 "以洞还洞",在自家地盘上享用蛇肉,这时候的蛇,就像被点了穴,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被啃食,连挣扎的力气都没有。 除了老鼠,其他动物也不会放过这个捕食蛇的好机会,像獾、狐狸这些动物,冬天食物难找,也会惦记冬眠的蛇。 不过这些捕食者,夏天其实也不太敢惹活跃的蛇,2016 年在澳大利亚就发生过狐狸想捕食蟒蛇反被绞死的事,可见夏天的蛇可不是好惹的。 这么看来,每一个冬天对蛇类来说,都像在渡劫,数据显示,独居冬眠的蛇死亡率高达 60%,而群居的蛇生存率能提高一倍。 而且它们冬眠时,温度高了不行,会消耗过多能量;温度低了更不行,低于 - 5℃就会被冻死,还要防备各种捕食者的偷袭,稍有不慎就小命不保。 在气候变化的影响下,冬天的生存环境更不稳定了,有研究显示,南方地区冬季平均气温上升了 2-3 摄氏度,导致一些蛇类冬眠周期缩短,甚至中途苏醒觅食,反而增加了死亡风险。 同时降雪减少让洞穴保温层变薄,也让蛇类的生存雪上加霜。 这么高的风险,也逼得蛇进化出了特殊的繁殖本领,大多数蛇一次能产十几甚至几十枚卵,而且有些种类还能进行孤雌生殖,不需要雄蛇也能繁殖后代,这都是为了在残酷的自然选择中保证种群延续。 如此看来,蛇的冬眠绝不是简单的睡觉,而是一场生死考验。 它们用上亿年的演化经验应对着每年的寒冬,用群居、高繁殖率等策略对抗着各种风险。 这种顽强的生命力,确实让人不得不佩服大自然的神奇。 但同时我们也要意识到,这些古老的物种正面临着环境变化带来的新挑战,保护它们的生存环境,就是在保护大自然的平衡。 对此你还有什么想说的?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参考资料:科学网——喜暖怕寒的蛇
蛇冬眠的时候有多危险?一个专业捕蛇人表示:90%的人不知道,一日蛇进入冬眠,可能
柳淮蕊
2025-09-14 19:44:53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