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现700万美元后,他立即“叛逃”,盗走马斯克大模型公司整个代码库,马斯克紧急申请“职业封杀令”。一场硅谷史无前例的高端谍战,才刚刚拉开帷幕。 2024年8月11日的这场发现,不仅让xAI陷入技术泄密危机,更揭开了硅谷AI领域“人才流动”背后的暗黑博弈; 从斯坦福天才到“技术窃贼”,从套现700万美元到隐瞒云端机密,李学臣用一场精密算计,将AI行业的“数据安全漏洞”与“人才伦理困境”彻底摆到了台面上。 距离李学臣入职OpenAI只剩7天,xAI的安全日志突然弹出一条异常警告——这个即将投奔马斯克“老对手”的核心工程师,竟在离职前拷贝了Grok大模型的完整代码库。 时间回到李学臣加入xAI的初期,那时他还是马斯克亲自认可的“技术新星”。作为斯坦福毕业的AI人才,他赶上了xAI的初创阶段,Grok模型还只是服务器里标注“未命名v1”的零散文件。 而李学臣凭借独特的算法审美与工程能力,成了最早搭建Grok核心框架的人之一。 同事后来回忆,正是他优化的推理引擎,让Grok实现了“类人反应速度”的突破,也让他得以接触到训练脚本、数据集索引、模型权重配置等所有核心机密。 这种“深度参与”,本是技术信任的体现,却为他后来的背叛埋下了隐患。 没人想到,李学臣的“离开计划”会从股权套现开始。2024年6月,他先是通过内部交易将部分股权变现,拿到470万美元; 一个月后,又完成第二次套现,再获220万美元,累计近700万美元落袋。在硅谷,核心员工套现股权并不罕见,xAI团队起初并未多想,只当是他对个人资产的常规配置。 可事后复盘才发现,这两次套现更像是“离职准备金”——在确保经济无虞后,他才启动了更致命的一步; 7月25日,他用公司电脑逐一拷贝Grok的核心系统文件,为了不被发现,他删除操作日志、重命名关键文档,甚至将敏感数据压缩加密后,分散上传到3个私人云端账户。 三天后,他平静递交辞职信,面对HR的保密核查,还签下“已删除所有公司资料副本”的承诺书。 xAI的安全防线,终究还是晚了一步。8月11日,安全团队在例行日志审查中,发现7月底有异常数据传输记录,追踪IP地址后,源头直指李学臣的工作账号。 公司立刻发函要求他删除云端数据、归还办公设备,却遭到无视——李学臣不仅不回应,反而修改了所有私人云端的密码,甚至注销了一个关联账户,彻底切断xAI的追踪路径。 8月14日,双方律师会面,李学臣在证据面前不得不承认“拷贝过部分资料”,却以“密码记不清”为由,拒绝提供全部云端权限。 通过财务记录追溯,团队发现他还隐藏了两个未披露的云服务账户,里面极有可能存储着更核心的调优指南。 真正让事件升级的,是李学臣的“下家”——OpenAI。随着调查深入,xAI发现李学臣已与OpenAI签订入职协议,计划8月19日正式入职,而数据泄密证据恰好在他入职前一周曝光。 要知道,马斯克与OpenAI的恩怨早已白热化:2024年8月25日,马斯克刚以“反垄断”为由,联合X平台起诉OpenAI与苹果;如今李学臣“带着代码投奔对手”,无异于在马斯克的怒火上浇油。 马斯克的反击迅速且决绝。8月30日深夜,他亲自在X平台发文,首次公开确认“xAI完整代码库被下载盗走,日志证据确凿”,瞬间引发硅谷震动。 次日,xAI便向加州北区联邦法院提起诉讼,提出“商业机密盗窃”“违反保密协议”等四项刑事与民事指控,更递交了一份罕见的“临时禁令申请”。 要求法院禁止李学臣在所有生成式AI公司任职,直到所有被盗机密被追回。这份“职业封杀令”的杀伤力不言而喻。 这场“高端谍战”最终的结局尚未可知,但它留下的警示却足够深刻:在AI技术竞速的赛道上,比算法更重要的是伦理,比人才更关键的是忠诚。 李学臣用700万美元和自己的职业前途,为整个行业敲响了警钟——技术可以推动进步,但若失去了安全与伦理的约束,再顶尖的天才,也可能沦为破坏行业规则的“隐患”。 信源:套现700万美元后,他立即“叛逃”,盗走马斯克大模型公司整个代码库,马斯克紧急申请“职业封杀令” 2025-09-02 20:16·每日经济新闻
套现700万美元后,他立即“叛逃”,盗走马斯克大模型公司整个代码库,马斯克紧急申
锴锐说科技文化
2025-09-09 12:37:49
0
阅读:419
志同道合
脸相及其他不妙